引发大量转载。
一位网民的评论很具有代表性:“以前总觉得现代诗没什么格律,不算是诗,只是矫揉造作的砌词造句。但是这一首《死水》,却真正让我知道了,好的现代诗,比古诗词要更加有力,更加震撼人心。我几乎能够看到林海文当面,字字泣血,声声哀鸣,哀其不争,怒其不幸。华国有太多地方,如一潭死水了。可是林海文之于编剧行业,却唯此一个,何其悲哀。”
李江那一拨人,被轰晕了,他们更多的还有心惊。这首诗作,也许将流传无数年,随之而去的,就是他们这群“花蚊”“油腻”“白沫”,这真是真正的遗臭万年了。
几乎马上有人想到,当初被一首古诗《戏说》给定格在诗坛文坛上的张赟那些人——现在几乎听不到他们的动静了。
悚然而惊。
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死水》之问:简单的是非判断,何以引发群起而攻?谁在挡住揭开黑暗的手?谁在试图维护那一汪死水?”社论呼吁,“各行各业,都应该多一些‘林海文’,少一些‘李泽超’,更不应该有‘欧若海’之流。”
眼见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欧若海却只有茫然。
京城艺术教育联合会也被点名“语焉不详,毫无担当”,上头那些人平时不爱管,但被x报点名批评这种事情,就跟踩了他们的尾巴一样。半天之内,黄副部长接到超过8个领导电话,没有一个客气的。
歌舞团领导,同样找到了李江和杨佳,“不要让家事影响到单位的声誉,影响到整个歌唱家团体的声誉”。
眼见着风向变化,又眼见着他变了回来,《新文化报》的谈编辑,跟江玉感叹了一句:“还是会写诗好啊。”
第0338章 还是早点死好
《人民日报》的社论,威力是很大的,因为对于纸媒来说,不管是赞成它,还是不赞成它,都很愿意就它关心的话题,也表示一下关心。有些时候,《人民日报》对社会议题进行评论,本身就是一则新闻了,代表喉舌媒体的意见和看法。
“人民日报评:编剧行业应该多一些林海文”——《江南日报》
“《死水》怒吼:林海文的悲情有几分真诚?”——《华南周刊》
“里程碑?林海文写《死水》,能否彻底改变编剧行业的内幕潜规?”——《京城晚报》
“艺术不能继续妥协,文艺需要一股新风”——《人民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