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一发话,下面的臣子自然就要忙断腿。解缙等人秉承上意,历时六年,终于编出了这部共22,937卷,分11,095册,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的旷世大典。
书成之初,明成祖曾经考虑将之付梓,也就是雕版印行,但因工费浩繁而罢,唯聘书手抄录了一部,被称为“永乐正本”。
而眼前这五口箱子中的《永乐大典》,不用说,自然就是明成祖朱棣老大下令手工抄录的《永乐大典》正本了!
明正统十四年,也就是1449年,金陵文渊阁大火,《永乐大典》所据原稿付之一炬,所幸正本已全部移藏燕京,未逢此劫。
而到了嘉靖三十六年,也就是1557年的4月,宫中失火,奉天门及三大殿均被焚毁,《永乐大典》正本差点被毁。受此虚惊,嘉靖皇帝决定组织人力抄写一本副本。
重录之初,大臣徐阶认为抄录上万册大典,工程浩大,不必拘泥原来的式样和书法。但经深入翻检《大典》,发现如果版式一变,上面的大小字和图形都要发生变化,不如照原样摹写方便,最后决定重录全仿永乐正本,不加任何改变。
于是在嘉靖四十一年,也就是1562年,嘉靖皇帝召选书写、绘画生员109人,正式抄绘,耗时六年,于隆庆元年四月完工,被称为“嘉靖副本”。
正本后来不知所踪,有人说《永乐大典》的正本在万历年间就毁于大火,也有人说是《永乐大典》正本随着明神宗万历皇帝殉葬了。结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定陵打开之后,里面却没有发现《永乐大典》正本的踪影。
很显然,《永乐大典》正本并没有随着万历皇帝殉葬。
但正本确实是消失的无影无踪。
即便是嘉靖副本,在流传到清代的时候,一开始也是不受重视,一直到雍乾年间,《永乐大典》的嘉靖副本才被重视起来,乾隆年间编撰的《四库全书》更是借鉴了很多《永乐大典》副本的内容。
只不过到了那个时候,即便是副本也流失了很多。
后来在晚清时代,列强侵略华夏,嘉靖副本更是被列强劫掠而去,一直到现代,即便是嘉靖副本在全世界也仅仅只存留有八百多卷。
即便是嘉靖副本,在全世界都已经是稀世珍宝了,更别说眼前这些已经消失了几百年之久的正本了!
这些正本要是拿回到原时空,绝对可以引发一场惊涛骇浪的!
只是让杨靖觉得有些可惜的是,这五口大箱子中仅仅只装了六千册共计一万四千六百八十八卷。占了《永乐大典》正本一半多一点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