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8页

匠心[校对版] 沙包 736 字 2022-11-07

但流传到明朝,十八巧就已经开始佚失,开始变得不再完整。

这一方面是因为历经了战乱,很多东西自然流失,另一方面跟工匠内部的思想也有关系。

十八巧是工匠基本功,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难练。

正常工匠完全掌握其中一种,至少就要花上十年时间。

掌握一种之后,再学其他的相对会比较简单,但前后通常也要超过二十年。

那时候人的寿命才多久?

用二十年时间来磨基本功,怎么可能?

这二十年,不做活、不养家、不吃饭了?

最最关键的是,十八巧很强,但实用价值并不大。

打个比方来说,它能把一件作品做到十分,但通常到八分,就已经是极具艺术价值的珍品,普通人的需求更是连六分都不到,只需要满足基本的使用价值就行了。

把作品打磨到那种程度,真的有必要吗?

当然,在少部分工匠群体里,他们视十八巧为自己的骄傲,立志要用毕生之力,来做出十分的作品。

但这部分人毕竟太少了。

而从明朝到清朝,新旧技术更迭极快,各种高难度、高精度的作品都从不可想象到可轻易实现了。

配合这种更迭,从官方到民间的审美也日益趋向繁复化、精致化,十八巧这种化繁为简,大巧若拙的审美风格与技术要求越来越不受欢迎。

到清朝中期,十八巧就只剩下了五巧,剩下十三巧也不能说消失,可能在某些工匠传承里还留有只言片语,但完全搜集齐全变得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