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页

“新西兰当地的部分超市贴出中文标注的‘奶粉一人一次限购两罐’的限购令;澳大利亚的多家大型连锁超市、药房贴出中文限购标志,每人限购2罐;荷兰当地……”

这样的新闻传回国内,简直让人感到痛心疾首。

网上更是一边倒的声讨。

“大批国人到海外去抢购奶粉,你买人家东西,给人家送钱,人家还限购,简直是我国奶业人的耻辱……”

“一个中国城市年轻妈妈‘亲子’的一天是这样的:将从新西兰进口的奶粉装在美国产的奶瓶里喂养孩子,再用岛国的洗涤液清洗餐具,出门散步把孩子装进德国产的童车,回家为他们浇上法国浴液洗澡,再撒上美国的爽身粉……”

这种越来越打击消费者信心和对行业信任度的负面传播,既有消费者自发的宣泄,但背后有洋奶粉品牌的身影若隐若现,用意不言而喻。

在这种关头,国内乳业的“扛把子”嘉谷乳业,当仁不让地再次成为了一面旗帜。

其后,人民网发表社评《是谁让喝奶变得更平等?》

——“对于牛奶爱好者来说,最让他们羡慕的,大概就是航天员和运动员。

他们喝到的牛奶,一般被称为“特供奶”。

真正的特供品质牛奶,在生产过程中有着一套国际最领先的运作模式。

精挑细选出来的良种奶牛,在养殖中心内不仅住“公馆”、睡“卧床”、恒温饮水、吹空调,吃的更是专门饲料——营养研究室根据计算机对每头牛的监控数据,制定出个性化的营养菜单。每头牛每月1500元的伙食费标准。

更值得一提的是生产工艺,采用从以色列引进的全智能化机械挤奶设备,罐中抽测微生物总数低于国家标准4倍,表明奶质的主要指标乳脂率、乳蛋白率、总干物质等均高于同行业标准,达到国际先进的欧盟标准……

不是所有食品都能成为航天特供食品,也不是所有食品都能达到航天特供食品那样的安全度。但不争的事实是,航天特供食品给生产者、监管者提供了一个深思的机会,即健康无污染食品确实是能够生产、监管出来的。

这样的高标准似乎难以企及,是不是普通人难以触碰?

不,有这么一家乳企,生产出的产品标准不但远超同行业标准,还高于欧盟标准。甚至于,其生产的奶粉,被业内专家一致认为达到了奶粉的“航天特供”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