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主任胡其远同样笑呵呵道:“这么看来,将嘉谷当作民间的国储粮,倒也可以弥补国储粮的不足……”
对此,周蒙轻声道:“但嘉谷跟国储粮差别很大,而且,我们需要的,也不是再多一个国储粮吧?”
此言一出,在座众人神色各异。
应该说,国储粮是国家物价调节体系的重要成员,但除了粮价调控,其他方面嘛……
——国储粮原本是为了“粮食安全”的目的而生。从2000年诞生始,这个国家的“大粮仓”就一直执行国家托市收购政策。
要说达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增产、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目标,国储粮不说完成了十分,但打七八分应该是没有异议的。但面对已经发生变化的市场现实,国储粮却陷入尴尬。
简单来说,国储粮多年执行托市政策之后,渐渐陷入一个粮食补贴越来越高、粮食从入库到出库难以形成循环体系的新困境。
这取决于其特殊性——何时收储、何时拍卖都是由国家发改委、粮食局等部门报批国务院才能决定,也就是说,粮权并不属于国储粮。
这两年,国储粮上下也在谋求改变,他们希望能够像国粮集团一样,进入终端市场。为此向发改委打的报告多达几十份——对于国储粮而言最大的资源就是背靠着粮仓,他们希望借助这一优势生产出质优价廉的中低端产品。
但发改委对此持谨慎意见。毕竟,国储粮虽然表示“跨界经营”的主要目的是宏观调控以求稳定市场价格,但基于其特殊身份,业界难免会怀疑其是“与民争利”的不公平竞争。
同样,这也是对将嘉谷集团纳入国家物价调节体系的争议:“在体制内徘徊的国储粮尚且压力重重,我们如何相信完全市场化的嘉谷,能在执行政策性行为与市场化经营之间取得平衡?”
是引入嘉谷作为物价调节体系的新成员?还是放开国储粮的经营范围,让国储粮承担更大的责任?这是争论的焦点之一。
周蒙嘟囔道:“单单看战绩,除了庞大的主粮储备体系,国储粮还能在哪些方面占优势?连调控食用油市场的能力都比不过嘉谷,说得好像随时能替代嘉谷一样?”
发改委主任轻咳一声,只当没听见周蒙这话,他思考了一下,做出了决定:“嘉谷能否承担更大的收储重任,我们先做个调研好了。既然大家说到了国储粮,那不妨比较一下两家的优劣,也能为国储粮的改革摸一下脉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