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所以,吴紫皋还是没能绷住好奇心,就像逃逸的罪犯总是喜欢回到犯罪现场附近打转一样,吴紫皋也想看看,他这本书是怎么被审判的,他的出版方是怎么说的。

在生意场上,一向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盟友。手腕强悍的商人可以选择共赢,但大多数商人都没那么高的段位,实力和智商的平庸,往往会使道德缺陷更加凸显,也就是把事儿做的特别难看,什么背信弃义,什么损人利己,什么出卖合作伙伴,只要能保住自己的利益,商人什么事儿都能干得出来。

所以,吴紫皋很好奇,当他缺席的时候,他的那些盟友们会怎么出卖他。所以,他去了府衙大堂,混在人群里。

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他听到了一席振聋发聩的演说。

宋凌霄对于通俗小说的理解,比他想象的深刻,这本不该是宋凌霄这个年纪、这个阅历的人该有的洞察和思想,但是,宋凌霄句句鞭辟入里,切中肯綮,而且还能做到深入浅出,在其中插科打诨地说说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引发旁听者的共鸣。

真是……小瞧了他啊。

虽然,宋凌霄想到的这些,并没有超出吴紫皋对于通俗小说的认识,但是,这已经非常让人的惊讶了。

而且,宋凌霄身上还有一点,吴紫皋所不具备并且十分羡慕的优点,就是他敢说。

他敢说。

经历过世人偏见的磋磨,提到小说时面上不约而同流露出的戏谑笑容,还有永远镌刻在话语体系里的那句“小说者,小道之言也,其于大达亦远矣”,吴紫皋早就学乖了,别人问起他在写什么,他会在别人嘲笑他之前,先发表一番自嘲的言论,让别人无处置喙。

像是清流书坊那几个大编修,说出来的话就像百年老僵尸从棺材板底下发出的叹息一般,十分正确,就是一股子霉烂味儿,那样的言论吴紫皋也听多了,什么诲淫诲盗,什么坏人心术,听得他厌倦了,便不再把自己的小说给这些所谓的“有识之士”看,给青楼里的姑娘们看看,听听她们的议论,都要比听这些玩意儿有用得多。

于是,吴紫皋给自己定下了只说故事给烟花巷里人听的规矩。

可是,却有一个人,年纪不大,本事很大,硬是把他从用偏见对抗偏见的自我防御堡垒里架出来,用成年人的方式给他勇气(钱),全力支持他出版《银鉴月》,虽然不赞同他保留孟浪的部分,却也尊重了他的意愿。

只是为了赚钱吗,还是为了别的目的?

一开始,吴紫皋确实疑惑了一阵,如果只是为了挣钱,那宋凌霄的眼光很好,胆子也很大,可是,当这本书被举报了,被封禁了,钱不仅没赚到还赔本了,宋凌霄却丝毫没有对他产生怨怼,甚至在周围人都看不下去的情况下,还坚持说,这合作还在继续,所以契书还做数,不能要回预付金。

这话不是年轻人一时冲动,吴紫皋在府衙大堂上就听到宋凌霄说过一次,当时是梁庆在劝他,刚才,他又在楼梯口听到一次,这次是苏老三在跟他吐苦水,书坊快经营不下去了,你还要付给吴紫皋十万两预付吗?

两次,宋凌霄都肯定地说,当然,这个钱不能退。

吴紫皋知道,很多人在嘴巴上可以花里胡哨,但是动真格就不行了,尤其是患难之时,最能见一个人的真心实意。

士为知己者死。在吴紫皋早已血冷多年的内心中,忽然燃烧起一捧新鲜的火焰,烧得他的肺腑里热乎乎的,在他这个年纪,这个阅历下的人,本不该再有死灰复燃的时候了。

可是,这一次,吴紫皋却想要年轻冲动一下!

“拿着吧,还有,分成我也不要了。”吴紫皋说,“能出就行。”

“能出就行”是编辑们最爱听到的四个字,它包含了一个作者对于编辑的完全信任,包含了对于金钱、条件和删修上的全力配合,不是嘴上说说的那种“能出就行”,而是多方考虑之后,决定还是信任编辑的“能出就行”。

宋凌霄听到吴紫皋的话,愣在当地。

这是怎么了,吴紫皋被人穿越了吗……

之前那个谨慎小心,不停挖坑给人踩的老狐狸呢?!他有点不习惯!

不是,关键是,你不要分成,那可是五十万两啊!你这个提议真的在考验本人并不能引以为傲的自制力!

你这是在勾引我犯罪!

宋凌霄已经想到了他把吴紫皋的五十万两分成全部贪污掉之后的幸福生活,首先,他要先花个五百两买一栋临海别墅,坐落在江南富庶的小镇里,那种自然风光优美、物产丰富、人民富足、关键是娱乐活动还很多的小镇,然后,他就把剩下四十九万九千五百两放在钱庄里吃利息,从此过上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的幸福生活。

哦对,他还必须要带上他亲爱的老父亲……如果陈燧没有王位要继承的话,他也可以推荐隔壁的别墅给陈燧。

“宋坊主?”吴紫皋发现宋凌霄忽然眼神散漫,嘴角露出了奇怪的微笑,他知道,有时候人太饿了就会出现种种幻觉,他不由得担心地扬起了巴掌。

“等一下!”宋凌霄及时清醒过来,“你这个提议很有诱惑力,但是我不能接受,以后也不要用这种提议来考验我,我的意志力很脆弱的。”

宋凌霄把银票塞回吴紫皋手里,同时把脸偏到一边去,十分痛苦地不要看吴紫皋这个行走的奶油大蛋糕——在宋凌霄的内心小剧场里,吴紫皋已经变成了一块鲜美可口的奶油大蛋糕,背上还插着个叉子,仿佛在说:快来吃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