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可怎么办呢。

宋凌霄把自己关在达摩院的会议室里,提起笔来,打算自己先打个草稿,除了陆樟溪和李一阆的文章以外,他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出发,来驳斥“邸报十篇”呢。

这时,会议室的门响了一下。

宋凌霄抬起头,看见门开了一条缝,尚大海正探头往里看。

今天并不开会,尚大海怎么来了?难道是为了《司南辞典》的事情?

宋凌霄冲尚大海招了招手,尚大海推门进来,身后还跟着……弥雪洇、苏老三。

“你们怎么……”今天不是选题大会的日子啊。

“小老板,我们都看到邸报上登的那些狗屁不通、颠倒黑白的文章了,你别担心,这个事儿,老三可以帮你解决。”

苏老三一挥手,两个伙计抬上来一大筐的纸片。

宋凌霄愕然地看着他们,把一大筐的纸片均匀地倒在桌面上——铺了整整一张会议大桌子!

“这是什么?”宋凌霄拿起一张纸片,发现是一封信。

“读者来信,”苏老三自信满满地说道,“这里是我保存下来的三千五百封读者来信,都是写给紫皋哭哭客的!我闲着的时候都已经看过了,全是好评,没有恶意差评。”

宋凌霄心中一喜。

当然,这个事儿也不能盲目乐观,那些想发表差评的人,只是懒得写信,改为直接往凌霄书坊的门房上扔臭鸡蛋了。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这些读者听过小老板在府衙大堂的慷慨陈词之后,有感而发,写的信。”苏老三说道,“老三虽然不通文墨,不过,这些信都是真情实感,发自肺腑的,我猜,或许能帮上忙吧。”

“帮了我的大忙了!”宋凌霄喜道,“我正愁一个人想不到那么多观点,有这些信在,我们一定可以整合出几篇不错的文章,作为对‘邸报十篇’的回敬。”

宋凌霄说完,就开始捡信,他觉得有些道理的,就丢进竹筐里,没道理的就推到一边。

弥雪洇和尚大海也坐了过来,开始帮着宋凌霄整理这些信。

三人一直弄到天黑,苏老三也在旁边帮忙,终于把信捡了个七七八八,各人写下总结出来的观点,互相拿在手里对着看。

这时,云澜背着小书篓,上气不接下气地推门进来。

云澜放学回来,直奔达摩院,他显然也听说了邸报的事情,虽然云澜没看过《银鉴月》,但是只要是骂公子的,就全都是坏人,他要帮着公子扳回一局。

“公子,我、我也想帮忙。”云澜喘着气说道。

宋凌霄一愣,他虽然很想让云澜来帮他们组织文章,润色文字,但是,云澜毕竟是个小孩,不好叫他参与到《绣像本第一奇书》的事情里来。

“公子!”云澜卸下书篓,噔噔噔走到宋凌霄跟前,挺起胸膛,“我都听说了,请一定让我帮忙!”

“这……”宋凌霄见云澜是很认真的,如果这时候他拒绝了云澜,肯定会让云澜伤心,既然如此,他就找一个折中的办法,把他心内已经构思好的十篇炒作文章,分出一篇给云澜来写,他收拾起手边的材料,把其中一张纸和几封信叠在一起,交给云澜,“云澜,既然你说要帮忙,按我现在需要你来写一篇文章,你一定要领会了我的意思再来写。”

“好!”云澜认真地鼓起腮帮子,圆圆的眼睛明亮地望着宋凌霄。

“这篇文章要从一名新科士子的角度来写,你要写你一心向学,最瞧不起那些经商的,士农工商,等级分明,社会秩序就靠这个来维持!”

“啊?”云澜懵逼,虽然他没看过《银鉴月》,但是他知道,《银鉴月》里的观点和宋凌霄说的这种观点是完全相反的,大兆已经从壁垒森严的农耕社会,发展成了物质文化丰富的商品社会,人们逐渐脱离于土地,开始从事手工业或是商业,比如京州城这样的大城市里,基本上看不到农民了,周围的土地也被征来做货物仓库,运河码头每日船只纷忙,九座城门更是车水马龙,南边的丝绸,北边的乔木,都在西南市场集散,即便云澜这样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也知道一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在窗外的世界发生。

“我知道,你看了那么多的经世文章,肯定不赞同这种观点,但是,我现在要传授给你的,就是——阴阳怪气学。你心里不赞同,但是写文章的时候你就要赞同,不仅赞同,还要宣扬的极致,将这种荒谬的观点推到极致,其中的荒谬之处,自然为人所见,明白吗?”宋凌霄耐心地启发着云澜。

“明褒实贬,明白。”云澜可是看过各种各样文章的人,宋凌霄一点,他就通了,“我要以维护士农工商等级制度的角度,来对《绣像本第一奇书》中描绘的商业社会加以驳斥,让读到这篇文章的人,都感觉到我这个人非常顽固不化,脱离现实,反而是《绣像本第一奇书》才是符合实际的,我在结尾的部分,会大力宣扬回归正统,要求朝廷恢复礼记中的社会等级制度,按照这种等级制度,除了官员,其他人一概不得穿绫罗绸缎,只能穿布素,我想,这应该会激起大部分京州市民的不满吧。”

“厉害。”宋凌霄给云澜竖起大拇指。

云澜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能帮到公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