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6页

超新星爆发时产生的高温区光带并非线性,而是一条如同飞龙一般的蜿蜒弯曲带。

任重的左手通过拧动拨杆来控制飞船的前进方向,右手则通过精微地调整加力力度来控制飞船的加速度。

他必须用这种方式,让单人飞船沿着这条弯弯曲曲的生存通道继续往前。

但此时此刻,他眼前所看到的却是平面的图像。

在这由高能粒子组成的空间中,没有任何手段可以形成透视效果。

所以,他只能先用肉眼来观察眼前的平面景象,然后再在脑海中迅速地完成直觉计算,透过现象看本质地“预见”到后面的平面。

再考虑到飞船此时的惊人速度,就意味着,他平均每秒必须在脑海中进行超过一千次的直觉运算,且不能有丝毫失误。

约莫两个多小时后,他做到了。

他成功冲出了由源太阳的日冕层在第一轮爆发中对外释放的交织带状冲击波,得到了短暂的喘息之机。

这一次,他的前路变得稍许轻松。

拦在他面前的,是炸开的色球层。

色球层的温度低于日冕层,周边的温度并不夸张,接下来的光球层与对流层也一样。

任重只需要躲开在更里面的对流层爆炸的诸多运输舰释放出来的冲击波,就能安然无恙地继续前进。

运输舰的引爆方案完完整整地装在他的脑子里,他甚至都不需要睁眼去看,纯粹靠着记忆就能轻松推进。

时间又过去数个小时,任重无惊无险地接连穿过膨胀炸开的色球层、光球层与对流层,开始进入辐射层。

虽然运输舰是在辐射层之外的对流层中爆炸,但这辐射层本身就极为不稳定,温度情况也跨度极大,从150万度到1500万度之间浮动。

并且,运输舰中的核聚变物质爆炸之所以能让源太阳发生超新星殉爆,正是因为在对流层从释放的外来能量撞进辐射层,完全打破了这片区域的平衡,制造了诸多极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