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专家团已在山里奋战了一个礼拜。
以山顶湖泊为中心,辐射开去足有几十公里,都是勘察范围,几乎每一天每一刻,都会有人从各个地方带回样本,然后实验检测,记录数据。
莲花山上有的动物、植物、矿物等资源,共计千种以上。
有如此庞大丰富的原始样本,一个略显粗糙的数据库,才能慢慢搭建起来。
他们不可能像高雨墨那样,粗陋的划分,肯定要系统化、规模化,这样才能作为一门新项目来研究。
这日傍晚,太阳刚刚落山。
小河两岸的大工地仍在忙碌,点着雪亮的人造灯,不时传来“轰轰隆隆”的机器声。
那名教授和石家的修士站在河边,正拿着一份地图研究。
他们脚底下摆着个箱子,里面全是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石头。
“南边的这块区域,基本能确定,属于浅矿层,约在100多米以下;西南这块,分布不太均匀,开采价值不高;北边这块数量较少,胜在非常集中……”
“其他种类的呢?像铁矿什么的有么?”
“还没有找到,莲花山本就不是矿山,除了花岗岩就是长片麻岩,顶多还有点长石斑岩,我们都检验过了,没有异常。”教授简单解释,神态颇为疲惫。
如果是探测煤矿、铁矿,现代技术完全能查明矿体的数量、形状、产状、空间位置和分布。
但灵矿就不行了,他们能找到石头,却不知道它有没有灵气。
所以划了无数区域,每挖出一块,就得拿回来让石家修士瞧瞧,如果有灵气,这个区域才可能存在矿脉。
就这么费劲折腾,工作效率可想而知。
“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