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华夏陶瓷业发展到宋、元、明、清等朝代之时,都有从复苏到发展,再从全盛到衰落的这样一个过程。

这种循环往复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无休止的战争。

尤其是处于战乱之地的北方窑厂,一旦发生战争,往往就会面临着大量窑工流离失所、工艺灭绝的恶劣情况。

就比如乾隆皇帝非常喜欢的汝窑青瓷,“靖康之乱”发生后不久,存在了大概只有二十多年的汝窑就随之覆灭。

窑工们在兵荒马乱之中,流离失所,惶惶然不知所踪,就连汝窑青瓷的工艺也消失在了战乱之中。

在这里要插一句——

由于宋徽宗崇尚道教,因此天青色的汝窑青瓷,其风格十分简洁、淡雅。

乾隆皇帝能喜欢这种风格的瓷器,这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他的审美并不差,肯定不会是什么“农家乐审美”。

所以深知乾隆皇帝喜好的唐英,一冷静下来之后,就发现了问题的所在:

乾隆皇帝下令烧造这“各种釉彩大瓶”,也许不是为了体现他个人的审美,而是为了“炫技”,他要借这样一只集大成的瓷瓶告诉世人:

他乾隆皇帝治下,是一个国富民强、丰衣足食的盛世!

只有在一个盛世年代里,瓷器才能迎来它最辉煌的巅峰时刻!

“愿以大人马首是瞻!”

把头等几个得力助手听了唐英的话之后,齐齐喝道。

在工头们眼中,唐英是一个值得敬佩的大人。

他虽身为督陶官,却不像前几任大人那样,只懂得压迫窑工,而不顾他们的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