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页

他比唐英还要大几岁,又是御窑厂里的把头,唐英便一直喊他三哥。

李三推辞了几次,见推不掉,也只好作罢,由得他喊去,反正他不应。

此刻,听到唐英的问话,李三将长长的烟斗往地上轻轻磕了磕,这才说道:“催总大人说得不错,此时此境,唯有反复烧制,积累经验,方有一线可能。”

他想了想,又一脸肃穆地道,“至于窑火,老朽竭力而为!”

“好!”

唐英闻言,仿佛卸下了一副重担一般,一脸轻松地站起身来,笑道,“既如此,那从今日之起,御窑厂集众人之力,研制新瓷!”

老格、六十三以及把头李三等人,也都赶紧站了起来,大声应诺:“谨遵大人之令!”

景市御窑厂,从这一天开始,开始围绕着烧制“各种釉彩大瓶”而全力运转。

实际上,“各种釉彩大瓶”上的一十七种釉彩,唐英所督导的御窑厂,已经完全掌握了。

甚至,他们所掌握的顶尖瓷器烧造工艺,远远不止这十七种。

在唐英所著的《陶成纪事碑记》中记载了,在其督陶期间,一共仿古、创新了五十七种瓷器烧造工艺。

然而,熟练掌握各种烧造工艺,不代表就一定能够轻易将这些工艺集中在一个瓷瓶身上。

唐英等人在商讨之时,说得简单,实际上实际操作以后,才发现难度大得超乎想象。

陶瓷器物身上的十几种釉彩,有的是高温釉彩,有的是低温釉彩,而且它们的烧成温度各不相同。

在窑温的观察与控制上,就已经是难度极大了。

就比如釉里红,如果窑口温度过低,颜色会发黑;如果温度过高,颜色就烧飞了。

而温度高低之间允许的差额大概在1~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