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尊将军俑断裂的手臂,总共有四十八块残片,他采用了“粘接减法”的修复方式,用了一整天的时间,将四十八块残片聚小为大,粘接成了一十二块相对较大的残片。
如今要修复这手臂,那就需要将这十二块残片重新粘接在一起。
这比单纯的将四十八块残片,一片一片粘接起来,要容易得多。
兵马俑之所以难修复,残片众多是一回事,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其制作工艺本身就很复杂——
它的脑袋、上肢躯干和手臂都是中空的,而腿部、脚和手则是实心的。
因此,在修复将军俑的手臂时,还需要在中空的手臂处,用填充物塞满。
这样一来,残片在粘接固定之后,相对而言,粘接错位的几率也会大大降低。
这件事,向南一个人是做不了的,王民琦便很兴奋地凑上来帮忙。
当然,他所谓的帮忙,也不过是扶着刚刚粘接成形的手臂,不让它掉下去,重新变回碎片而已。
忙了一整个上午,向南才将将军俑的手臂修复完成,并且用透明的塑料薄膜,一层一层紧紧地包裹住,然后将它牢牢地固定在了将军俑的身上。
一天或者几天之后,等到粘接残片的粘合剂彻底固化,就可以把这塑料薄膜给拆下来了,如果没有粘接错位或者色差严重等问题的话,这尊将军俑就算修复完成了。
至于重新彩绘?
不存在的。
博物馆现在对兵马俑施行的彩绘保护,只是让现有的色彩不再剥落,并不是要给颜料剥落的兵马俑重新上彩。
如果重新上彩,那就不是修复文物,而是在毁文物了。
王民琦看着自己参与修复的将军俑,一脸洋洋得意。
这可是他亲自参与修复的第一尊兵马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