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8页

心里想着,向南转过头来,看了看这幅缂丝《蟠桃献寿图》的题签,上面写着“宋刻丝蟠桃献寿图”一行小字。

虽然题签上是这么写了,但他仔细观摩了一下这件缂丝作品的缂织技法特点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发现它实际上和宋代缂丝并不完全符合,而更多呈现出的是较为典型的元代缂丝特征。

宋代缂丝的艺术成就,达到了华夏古代缂丝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巅峰,后世千年间也无法逾越。

尤其是在缂丝技术上,宋代缂丝已经能够灵活运用掼缂、构缂、结、搭梭、子母经、长短戗、包心戗和参和戗等多种技法,能“随所欲作花草禽兽”。

明代张应文在《清秘藏》中评价说:“宋人刻丝不论山水、人物、花鸟每痕剜断,所以生意浑成,不为机经掣制。”

这件缂丝《蟠桃献寿图》在技法种类上与宋代缂丝差别不大,但在技法的具体运用、丝理精细等方面与宋代缂丝相较,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一般来说,宋代纬密多为50-70根厘米,部分也有100根以上者。而元代缂丝纬密普遍为40-70根厘米,比如南宋沈子蕃缂丝《青碧山水图》纬密为64-66根厘米,元代缂丝《八仙拱寿图》纬密为50根厘米。

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宋代缂丝的经纬线密度更为致密精细一点,元代缂丝相较于宋代,则要更粗放一些。

而这件缂丝《蟠桃献寿图》的维密为43根厘米,毫无疑问,自然是要更接近于元代缂丝的特性一些。

实际上,除了丝理精细更接近元代缂丝之外,这件缂丝作品中还有一点就显得更为明显了。

那就是合色线的运用。

第1202章 物以稀为贵

在缂丝技法的运用上,合色线在宋代比较流行,南宋朱克柔、沈子蕃等缂丝名家的作品中,经常都能够看得到。

可惜到了明代,合色线就几乎很少看到有人使用了。

而在宋代和明代之间,合色线的使用相对于宋代而言,要少了许多,却比明代又要多了一些,通常一幅缂丝作品只会在一两处地方使用合色线。

比如,京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缂丝《东方朔偷桃图》,也仅仅只是在东方朔的手指缝,用黑、白二色丝,和灵芝的茎部用石青和米色二色丝,总共也就两个地方使用了合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