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页

披上了集体外衣就截然不同,完全可以在城区拿到地,能够用为职工解决福利房的名义砌楼房。

楼房交给谁承建,砌好的集体宿舍、福利房给谁不给谁,学问大着呢!

这种天大的人情送出去会换回多少利益?

地皮是国家的,产权是谁的?当然是谁花钱建的属于谁!

达成共识后宋春华和钱国栋立刻赶去三水镇找一二把手商谈,以黄瀚的经验估计成功的概率超过九成。

因为原本轨迹三水县就是在这两年冒出来许多镇办、乡办、村办集体单位,绝大多数是个人承包经营上交一些管理费。

有些就是原本的个体户被整顿经济秩序搞怕了,主动承诺上交管理费挂靠集体单位。

乡镇都穷,能够得到管理费还能够安排待业青年工作,这样的好事哪能往外推?这简直就是一拍即合。

方桂兰四人才搬回翻建后的老宅三天,新房子里已经摆下十二台缝纫机,连她们几个现在有十二个女工在生产“双肩包”。

一天可以生产十五到二十只,用不了十天,日产量就能够达到二十四只。

这当然是积极分子加热心肠宋春华急于给女知青解决困难,从镇里回家的当天晚上就联系几个特别困难的女知青。

都是“黄陈居委会”辖区的居民,家住得都不远,宋春华都进行过家访。

见居委会主任亲自上门通知明天早上有工作安排,而且是她们擅长的缝纫,女知青当然是千恩万谢。

第二天早上,宋春华带着女知青搬来了八台缝纫机。

肯以三块钱一个月出租缝纫机的家庭太多了,宋春华还挑挑拣拣,尽可能选比较新的。

黄瀚特意看了看八个女知青的档案,也去老宅瞧了瞧这八个年龄二十大几三十出头的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