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9页

但是有一条可以肯定,整个华东地区已经十几年没有发起大的修缮水利设施运动。

那是因为自从农村搞了“大包干”,六七十年代会战式的大修水利模式从此绝迹。

这就带来了新问题,太多地方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

这不是黄瀚臆断,而是九一年华东水灾后,专家总结出的经验教训。

三水市是个另类,早在八八年年底就主动排查发现水利设施的隐患。

有先见之明分管水利的市长成胜利不仅仅善于发现问题,还积极主动解决问题,而且一干就是三年。

在华东绝大多数地区遭遇水灾损失惨重的情况下,三水市工农业不受影响,三水市的领导班子将要获得多少荣誉?

成胜利这个力推投入水利设施建设的市长该怎么表彰?

这样的好干部,如此任劳任怨的好同志,不提拔重用没天理呀!

如今的三水市兴修水利再也不是发动人海战,实现了机械化挑河。

为了抢枯水期,包括“自强建筑公司”在内,所有的三水市建筑公司都派出一半数量的推土机、挖土机支援水利局工地。

这些机械属于借用,工程项目部付油钱、驾驶员的工资等等最起码的成本,其他款项用不着给。

也没那个建筑公司想赚给自己家乡修水利的钱。

有了大机械,再有农村基层干部带领党员上挑河工地,再执行军事化管理,在河堤上搭行军帐篷,以连为单位住宿。

还有一条最重要,按照百分之五的比例要求全市企事业单位派人,干足一百天。

这就是中国特色,这种动员力外人根本看不懂,只看到大会战式的挑河工程人山人海,都认为要花很多工钱。

其实根本不是这回事,各企事业单位派来的人都是各单位发工资,都是自带背包,挑河工地上管饭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