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灭了西突厥,并屡次击退吐蕃后,大唐的这种温和政策在西域地区有极强的感召力,甚至远在葱岭以西的萨珊波斯和天竺,都愿意通过这种关系而得到庇护。
但当大食崛起以后,阿拉伯铁骑逐渐进入葱岭以西,灭亡波斯,占领阿姆河和锡尔河下游之间的地区后,原本西域地区的唐与吐蕃的对峙,变成了三国之间利益错杂的争执。
三国鼎立,彼此之间各有忌惮,不得不寻求两方的联合来对付第三方,于是时而唐与大食结盟对付吐蕃,时而吐蕃与大食结盟对付唐,由于吐蕃兵力较强且最有侵略性,所以唐与大食联盟的时候更多一些。
在公元740年前后,倭玛亚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国内起义不断,扩张之势稍缓,吐蕃趁势在加强了对帕米尔高原南部国家的控制。
克什米尔地区似乎自古至今纷争不断,吐蕃以武力和和亲的手段,控制了这一地区最大的两个国家大勃律和小勃律,当时吐蕃与小勃律国联姻,把公主嫁给了小勃律国的国王,这件事的后果是唐朝西北的二十余国“皆为吐蕃所制,献贡不通”。
这使得唐王朝在这一地区的权威大大受损,从田仁琬、盖嘉运以及夫蒙灵察等人对这一地区接连不断的讨伐来看,唐玄宗对重树威信的欲望十分强烈。
高仙芝是第四个被派去征讨小勃律的将领,皇帝派来的内侍边令诚作了监军。使用宦官监督边将,是唐朝的一大特色。
从安西都护府的所在地龟兹出发,显然是高仙芝凭借经验做出的选择,帕米尔高原气候条件恶劣,只有夏秋两季稍稍温暖些。
高仙芝所统帅的唐军数目为步骑一万人,再加上行军途中疏勒守将赵崇玭、拨换守将贾崇瓘、以及护密国,识匿国等军队的加入,最终总兵力大约在两万人左右。
高仙芝在特勒满川将大军化整为零,分为三路,赵崇玼自北谷道进军,贾崇瓘自赤佛道进军,高仙芝和太监边令诚统率中军从护密国进军,在连云堡前集合。
连云堡在今天阿富汗东北部,建筑在一座山峰上,东南西三面皆陡峭山崖,只有北部是平地,有喷赤河做屏障。山上堡内驻守的吐蕃军有一千人,在城南侧五、六公里左右修筑有木栅护墙,还驻扎有八九千人,是易守难攻的险关。
高仙芝首先得解决的,是渡过喷赤河的问题,此时夏季冰雪融化,河水暴涨。高仙芝在这件事上仍然表现出了过人的胆略和经验,高原上的河流都依赖周围雪山融化的雪水,白天阳光照射,河水流量大,高原上夜间气温很低,流量自然小得多。
高仙芝是命令部下在午夜渡河,这时的气温是一天的最低点!人不湿旗,马不湿鞯,这种说法固然夸张了些,但高仙芝的确轻易地克服了一个看起来不可能逾越的困难,这不仅对于之前他的士兵们,而且恐怕之后对于驻防在连云堡上的吐蕃军来说,都是个疯狂的举动。
高仙芝自己也在渡河后喜出望外,“向吾半渡贼来,吾属败矣,今既济成列,是天以此贼赐我也”——这话是对胆小的边令诚说的,不过是对牛弹琴罢了。
唐军在夜间渡河,并在清晨以前突然出现在连云堡前时,吐蕃军队还在睡梦中,哪里料得到敌人这么快就能兵临城下呢!
但无论如何这仍然是一场攻坚战,勇敢和速度才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高仙芝选猛将李嗣业和田珍为左右陌刀将,率士卒猛攻连云堡,并下达了死命令,必须在中午之前拿下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