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页

徽商天下[校对版] 寄奴 1486 字 2022-11-13

整整一条街被惊动,人们跑出来,在街道上聚集,随后望着不远处临仙楼冲天的火光,只是呐呐无言。

这样大的火……已经没有救助的可能了。柳儿在屋内睁开眼,冲天的火光,让她觉得有些惘然。

第三百一十四章 冬晴晚焰(五)

水火无形。

冬日里的气候又比较干燥,虽然方才下了一场雨,也只是将表面润湿了一些。这个时候火从内部烧起来,吹一阵风过去,火势终究还是无可避免地扩大了。即便后世,一栋建筑物烧起来,也算是大型的火灾了,要处理也是一件极为麻烦的事情,何况眼下。在这个时代,应对火灾更多的是在预防之上,待到真正烧起来的时候,大抵也是无法可想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防火似乎是一件与种族文明几乎同步的事情。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记述之中,就有过将泥灰涂抹在、覆盖在草、木等易燃物表面,用以防火的法子——《墨子》、《左传》等著述中均有过记载。

继之而起的是夯土筑墙使用砖石、用墙体隔火办法,这是一直延续使用的。北宋时候还有《营建法式》这样的书籍,算得上是古代消防领域的专著了,其对防火建筑有专门规定的尺寸标准。

但是这些标准,在民间建筑而言,一般是很少见到的。主要是用在皇城之中的銮仪卫仓库,用以保存皇帝、皇后的銮驾仪仗,每隔七间就空出一间,用三合土填实,直至房顶,形成一堵几米厚的隔火墙。后宫之所以有“三宫六院”之分,除了等级观念之外,更主要的目的其实也是出于防火的需要。

另外,古代城市中建立防火安全间距、消防通道,也是古代城市防火的重要手段。西汉时的长安,建城有专门的消防规划;唐代以及眼下的大明,长安城中主街道以及宫城前横街宽度都极为夸张,这一方面自然是威严的体现,但是防火的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即便已经很小心了,但是明代宫中有三大殿曾发生三次被烧的情况,最后依旧是用加大相互间距的办法来防火。

值得一提的是,在诸般建筑风格之中,徽州的民居,用于防火的马头墙高出房顶,成为一大特色,在预防火灾之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这样的建筑风格,即便在后世也保存了下来。

但是眼下这场大火的原因是人为的,那么也就不能按照一般的防火标准来丈量。

寒冷被陡然窜起的大火驱散了,但是人的心中并没有因此觉得温暖。临仙楼的小二们从里面跑出来,火光照应在他们的惊魂未定的脸上,心中都是冰凉一片。眼前是酒楼是他们眼下安身之所、是讨生活的地方。火势才刚刚起来,就变得很大,眼下即便反应快,但是能带出来的财物终究是不多的。古往今来,即便很多深宅大院的豪门旺族,因为一场火灾而覆灭或者一蹶不振的都不再少数。

不论明理暗里,即便临仙楼先前所面临的危机,在小二心中其实也没有什么。钱可以慢慢赚,今日赚不了,可以摆到明日,今年赚不了,待到来年,终究是有可能的。但是望着被熊熊火光吞噬的临仙楼,他们有些不知所措了。赖以生存的东西,眼下正遭到灭顶之灾,这样的结果很难接受,于是面色都露出几分哭意。

“救火啊”

即便知道已经是徒劳了,但是仍旧在做着一些努力,口中这般凄厉地呼号奔走。只是因为事先并没有料到这样的大火,完全是措手不及的情况下,即便有心,也没有办法做出有效的应对。

临街的一些人家或是店铺里,人们倒是拿了一些盆、桶之类的器具,装了些水,朝那火中泼过去。“噗嗤”的一声响声之后,火焰只是稍稍暗了片刻,但是随后“轰”得一声,窜得更高了,也更亮了——原本就是作为生活起居用具的脸盆水桶,这个时候面对滔天的火势,说是杯水车薪,完全不为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