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一百五十六章:求月票!!!求订阅!!!

可实际上这玩意根本不可能!古代人可不傻!所谓的现代商业方式,放在古代真不一定好使,毕竟一个环境,一个规则。古代行业规矩可是很重的,你随意瞎搞,随时随地可能动了别人蛋糕然后被干掉,就算你活在一个盛世王朝,治安良好。可你真的觉得你一个普通人,比那些沉浸商业几十年的老油条强?

别的不说,别人根基深厚,玩价格战都能玩死你!

再有就是从事一些手工业,比如纺织、打铁、造船、制瓷等等,从事这些工作一方面需要专门的技术,你一个现代普通人就算了解一些专业知识,可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你得那一套或许根本行不通,再有就是,现代人比较浮躁,总渴望一夜暴富,肯定不会踏实学徒,那就难出头,要知道古代学徒可是非常苦的!

另一方面,手工业多数也是体力活,一般人还真扛不住,要是老实肯干一点的,那还好说,很多现代人虽然不说锦衣玉食,但也算是养尊处优,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干啥重活儿,要知道,很多人慢跑个几千米都特么扛不住了,更别提重体力活了。

最后,就是做一个读书人,投身科举,考取功名。这个更别想了,古代的科举考试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比今天的高考严峻多了,君不见《儒林外史》里老范进年过半百才考中一个举人。

众所周知,科举制度是古代平民学子想走向仕途,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也是朝廷选拔优秀人才的良好渠道,因此科举考试极其严格。科举考试具体可划分四个等级,从低到高分别为院试(也叫府试,县试,根据地区不同,名称也不同)—乡试—会试—殿试。而考生也分为四个等级,只有通过相对等级的考试才有机会参加下一级考试,县市区会为适龄学子分配童生资格,拥有了童生资格,就等于拥有了科举考试入场券。童生通过院试成为秀才,秀才通过乡试成为举人,举人再通过会试成为贡士,最后通过殿试成为进士,但是一般来讲,能通过乡试的人就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在古代如果想参加科举,首先需要家世清白。在报名时,报名表上须写明祖上三代的信息,部分特殊人群(女人,商人,罪犯,僧人等等)会被限制,例如,祖上三代有人做捕快的,那么三代人以内也是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的。魂穿的穿越者还好点,要是身穿……那完蛋了,你连户籍都弄不到!

有人可能会问了,不填真实的信息不就行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其原因有三。其一,因为报名表上,不仅需要有祖上三代的信息,更需要有当地人的担保,担保人的信息也需详实,一旦考生信息有假或者在考试中作弊,那么担保人会承担连带责任接受惩罚。其二是提交上去的考生信息,会有专门的人进行审查,审查结果将直接决定是否能参加科举考试,而参与审查的人大多由朝廷任命,他们如果出现任何偏差,都是重罪,所以审查过程极为严格。其三,使用假的信息报名尽管能侥幸通过乡试审查,但在之后朝廷的任命和接下来的考试中都会再次受到调查,一旦在皇帝面前被拆穿,就是欺君之罪,重则诛九族。

科举考试的第三大难点,就在于试题和阅卷十分严格,试题不仅考验考生文笔能力,还需要其博学多才,通揽古今,懂得治国之法,对于社会的发展更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而且为了避免考生作弊,设立的考棚也是非常考究的。每间考棚大约1平米,三面设立高墙,加上一个简易的屋顶,只有一面是开放的。考生带着行囊和口粮,进去后不能出来,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解决。科举考试现场通常会禁声,气氛显得十分压抑,而且按照朝代不同,考试的时长也大有不同。短则3天,长则9天,清朝时期的考试就是九天制,由于长时间的精神紧绷,就会出现考生考完试就疯了的现象。

考完试,就算结束了吗?

并没有,真正的审判才刚刚降临,众多考生的考卷会被主考官随机派发到阅卷人员手中,阅卷员也不知道自己审批的是谁的卷面,所以不会存在阅卷员徇私舞弊的可能。后来卷面制度改革,出现了类似现代密封线一样的弥封法,就连主考官自己也分不清究竟自己拿的是谁的卷子,这一制度的改革从更深层次上提升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性。因为古代县市区人口密集,而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常常与人口数量和人丁赋税相关,这就在无形之中增加了难度。于是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就会有一些富家子弟为了通过考试而对主考官行贿,这也增加了平民学子应试的难度。清朝时期,文字狱盛行,甚至不能出现谐音梗,科举考试变得更加严格,由于八股文成为主流,考生的思想也受到了限制,这也是导致清朝时期人才匮乏现象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