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关系,臣帮陛下打到江南去。”沈辞眉目舒展开来,少年的张扬气又回来了,认真看着谢如琢,“从北原到岭南,陛下想去哪里都可以。”
谢如琢狠狠眨了两下眼,泪意被憋了回去,笑道:“江南以后再说。这次你必须给朕怎么去的怎么回来,春天之前,你不回来,朕就、就……”
他就不出来,要是不回来,他这辈子大概也不想再活了。
沈辞看谢如琢哽咽了一下,心上也一疼,道:“臣要是没有十足的把握,也不会想着去的。”
还有话没说,他觉得逾矩:因为我也舍不得离开你。
谢如琢长长呼出一口气,像是把那些悲伤的情绪都让风给带走,从怀中取出一个锦囊,交到沈辞手上,道:“朕信你,但这个锦囊你还是拿着,等到了青木江北岸再拆开看。”
沈辞接过,里面的触感似是一张字条,好笑道:“陛下有什么妙计不能现在说,非要这么神秘?”
“不可说。”谢如琢也笑,“天机不可泄露。”
三日后,谢如琢正式下诏出兵,拜宛阳总兵宋青阁为主将,吴显荣弟弟吴显英、五军营总兵官岳亭川为左右副将,集宛阳、溪山、三大营共十万兵马,自宛阳沿绥坊东南界线南下。
大军进入池州界内次日,许自慎亲率军驰援。
禧宁二十三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大虞这个濒死的王朝在池州东南角的吉渊县开始了第二次南征的首战。
*
青木江北岸。
朔风卷浪,河石上的拍浪声在寂夜中带着孤独的寒冷。
沈辞伫立于岸边,天上圆月明亮,视野很好,但这样的天气里往往昼夜温差大,冬月的江水似乎本身就带着寒气,夜里温度更低,他将一颗石子踢进浅滩里,已能听见一声薄冰碎裂的轻响。
冰层还是太脆弱了,一颗石子就能击碎,他轻叹口气,算了算日子,还得再拖上十天。
身后有人喊道:“沈经历,宋将军找你。”
沈辞回头,见是宋青阁的亲兵,应了一声,活动了几下僵冷的手指,跟着亲兵回了营帐。
帐中宋青阁、岳亭川与吴显英都在,聚在沙盘前低声交谈,紧皱的眉头表示他们谈得并不松快。
沈辞见了礼,扫了眼沙盘,笑问道:“将军还是想现在就渡江?”
“渡不了。”宋青阁摇头,“青木江水太急,江中心多暗流,骑兵过不去,得行船。”
但他们没有船,临时去找也找不到够这么多人渡江的船,沈辞毫不见外地上前推倒了沙盘上已有的行军路线,说道:“如果现在就打,不能渡江,就只能绕开青木江从池州南部过,不得不和许自慎的兵马正面对上。我们拿下吉渊县占了突袭的优势,眼下绕到南部去打可就毫无优势了,池州内部可以增援,衡川有许自慎亲自坐镇,会被夹攻。”他抬头去看宋青阁,“所以还不如听卑职的,继续等。只要江水结冰,我们就能过去。”
吴显英是个不怎么爱说话的人,而显然他对战事也并没有什么见解,大家心里门儿清,谢如琢和他兄长吴显荣肯定是有交易,第二个裴云景罢了。
但吴显英还是令他们挺满意的,因为他不懂不会乱插手,且总体而言,此人脑子也不算笨,在军中当个帮手还是中规中矩的。此时听沈辞这么说,吴显英也识趣地没有搭话。
岳亭川眉眼偏于狭长锋利,是有点攻击性的长相,他年纪轻轻便在三大营身居高位,必然是出身京中世家,因而身上还有世家高门的一股冷傲气,但正因家教好,他与人说话又都彬彬有礼,倒不会教人敬而远之。
不过岳亭川坐这个位置是实至名归的,沈辞也承认他很强,能带着战力一言难尽的三大营残兵在宣颐府撑了半个月的确实不是简单之人,若不是朝廷对三大营的没落坐视不理,岳亭川的能力早该被所有人看见了。
故而沈辞说完看宋青阁不说话,就看向了岳亭川,后者抱臂睨着他:“你说今年冬天会特别冷,江面会结厚冰,我们只需要等,所以到底要等多久?”
沈辞道:“十天。”
岳亭川似是很想笑一声,问:“你是怎么确定是十天,而不是五天或八天?”
饶是沈辞也觉得这回答不可理喻,他还是说道:“……算的。”
岳亭川上下打量了他一番,道:“你还懂天文?”
禧宁二十三年结束的冬天,是沈辞前世记忆里最冷的一年冬天,冷得非常突然,故而前世能化险为夷也算是得天所助,他摇摇头:“不懂。但卑职立了军令状,绝不会拿这种事说笑,过两天你们就能感受到外面会越来越冷。”
岳亭川沉默,在出征前,皇帝就交代过要听沈辞的,因而纵然从头到尾沈辞都解释不出来为什么一定能等来江面结冰,他们也没有跟沈辞唱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