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历有几分!分聪明劲儿,为人处事也挺机灵的,甚至是有几分滑头,是个古灵精怪的小家伙,就是太喜欢作诗了,而且这作诗的水平实在……一言难尽。
如果打油诗也能算得上诗的话,弘历已经是大诗人了,毕竟产量高,而且表现欲极强,他就没见过这么喜欢写诗的人,也没见过水平这么……差的。
对于十几岁的少年人,胤祯肯定不能把对诗人的要求拿出来,就算弘晖和弘易当年刚刚开始学写诗的时候,那也是尽量写正儿八经的诗,而不是顺口溜。
胤祯也曾经读过四哥的诗,只能说弘历在作诗上,跟四哥走的不是一条路子。
弘昼简直就是一皮小子,明明已经不是七八岁狗都嫌的年纪了,但是一路上又是爬树,又是下河,又是钻马车底。
骑马的时候,还特意炫技,单手抓马缰绳,另一只手挥着鞭子,把马儿飞骑得飞快,拐弯的时候差点从马背上甩下去……
胤祯就没带过这么淘气的孩子,简直都不把自己的命当回事儿,嘱咐多少遍都没用,顶多就是不玩之前玩过的东西了,皮孩子总是能有一百种方法把家长气得跳脚。
胤祯现在分外同情皇家学院的老师们,还不知道这皮小子在学院的时候,是怎么淘气的呢。
大侄子留在京城监国,弘暲和弘昌也都在京城呆着呢,自家儿子跟儿媳是新婚,他还不至于那么没眼力劲儿,把孩子叫到身边来,让他帮忙带堂弟。
也就只能把十哥家的弘暄叫过来了,大的带小的,规矩必须得立死,出去必须得带着侍卫,骑马不能单手握缰绳,宴席之上,喝酒不能超过一碗,沐浴就在自己帐子里头,绝对不能找处水泡子,就直接跳下去。
这些规矩基本上都是立给弘昼的,弘历就简单多了,只要把诗当成顺口溜来听,那写得还真不错。
第89章 二更
跟胤祯记忆当中的出塞相比,这次的氛围就要轻松愉快多了,或许是身份上的改变,蒙古的王公大臣对简直不要太热情和客气了。
一方面,他是四哥的亲弟弟,同时也是大清的铁帽子王,另一方面也是托了自家福晋的福。
蒙古跟早些年比起来,富庶了很多,跟大清虽然还是依附关系,但是已经从警惕到了互帮互利,四哥这一趟过来也带了礼部和户部的官员,为的就是加强双方之间的合作。
别看中间免不了要来回扯皮,但这对双方来说都是好事儿,氛围自然也好的不得了。
胤祯这一趟跟过来纯粹就是过来玩儿的,把弘历和弘昼交给弘暄之后,基本上就在草原上‘泡’着了,或是骑马,或是步行,或是在清晨和傍晚的时候,拿一本书,躺在草地里看,都相当之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