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祯不关心这些,他都已经是做了祖父的‘老人家’,陪孙女孙子们玩玩,关心一下日常的生活,学业自然有做父母的严加管教。

四哥应该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对几个侄子虽然关心,但是对侄孙就不怎么管了,到圆明园来了,自然是好吃好喝好招待,有时候还会带着他们一块儿在园子里边遛狗,但甚少关心学业。

这样的态度可谓是家族传承了,最早的老师是皇祖母,皇祖母就不爱管事儿,尤其是不爱管小辈儿之间的事儿,额娘学了皇祖母这法子,到了他和四哥这儿,也跟着学了。

人跟人之间是会相互影响的,四爷大大方方的退了位,明明身子骨还健壮的很,就把手头的权利都移交给了儿子,不过半年的时间,比四爷小了整整十岁的勤亲王,也跟着告老致仕。

老一辈儿的人,新皇的叔叔伯伯们,不少也跟着蠢蠢欲动。

作为大清最注重养生的一代人,他们的身子骨都不错,就算是天生有足疾的老七,身子骨那也是壮实的很,再干个十年八年不成问题。

可坐拥万里河山的人,都已经干脆利落的去养老了,年岁尚轻的人,放权放的也相当干脆利落。

他们有些人的爵位已经升无可升了,铁帽子王那基本上不用想,这玩意儿少得稀罕,非得立过大功劳,还得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到位才行。

再干上个十年八年,其实也就这样了,都已经是一把老骨头了,该带的新人也都已经带出来了,足能够独当一面,与其继续殚精竭虑,那还不如把位置让给后辈!呢,也该让这些人撑撑场子。

九爷敏亲王是头一个想通的,他早些年就已经上奏朝廷,立了嫡子为世子,弘暲虽然是做技术的,但管理能力并不弱,十四在退出工部之后,统领工部的人就变成了弘暲和十三的弘昌。

可以说他在不在朝堂上,对于弘暲,已经是无所谓的事儿了,帮助不大。

至于几个庶子,他并非不在意,就算是偏心眼儿,但也没偏到把心都长歪了,只不过‘杀鸡焉用宰牛刀’,弘暲能解决的事儿,压根儿就不需要他这个做阿玛的撑腰,如此还能促进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

他虽然没有十四的本事,但却是长了脑子的,该不该做,自己用脑子分析就是了。

九爷在写告老折子之前,先去给十弟和五哥通了气儿,十弟就不说了,甭管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他一般都会拉着十弟一块,他们哥俩向来都是同甘共苦的。

五哥年岁可比他大,只比四哥小了一岁,四哥都在养老了,五哥的面容看起来比四哥还要老上几分,趁早也歇了吧。

要么说是会做生意的人呢,口才那不是一般的好,三个人的告老折子是一块呈上去的,走完固有的推让流程,批下来也是一块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