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
待在九原、大河之地六七年,风吹日晒不断,风霜雪雨侵袭,容颜更显黝黑一些。
虽如此。
亦是凸显舒朗、坚毅、沉稳……,动静之
间,自有煌煌气韵,将面前一碗茶水一饮而尽,畅快之。
扶苏深深的呼吸一口气,这一次率兵巡视沿边各地,耗费不短时间,足足十日。
不为长。
也不为短。
主要还是为了推进同蒙将军定下的安稳蚕食之法,也是为大河、长城边界长远计谋。
长城边地左右,因匈奴常有掠边,以至于城池不显,民力甚少,长此以往,帝国边陲难以安稳。
如何安稳?
一则,移民戍边。
二则,筑城纳民。
三则,将边地区域继续向北推进。
四则,就地养民养军。
……
诸般策略很多,非如此,边陲之地,难以真正安定,也难以成为帝国之地。
若然将北胡匈奴攻灭,将来有足够的时间,令边地之民成长起来,自成防御之力。
亦可时而北上随时攻打草原胡族,不让胡族强大起来。
否则。
一直靠大军之力,多难为。
尤其,将北胡匈奴攻灭之后,一直维持数十万兵力的运转,多有难为,果然边地有成,也可以边养边。
好处多多。
唯耗时间。
时间!
眼下来看,帝国不会给边地太长时间去准备,匈奴亦是一样。
如曹参、夏侯婴、王陵他们所说的那样,帝国新岁,父皇可能就要属意对北胡匈奴下手了。
匈奴!
胡人也,虎狼也!
何为虎狼?
只要无灾无病,就会生出诸多事!
巡边归来,同监军麾下的诸人商议这些日子的堆积之事,皆不为大,简单商榷,用过印记,直接处理。
帝国将河西之地的乌孙纳入掌控,又强势将箕子朝鲜、辰国之地攻灭,匈奴之内也有不小的变动。
是好的变动。
自觉危险的胡人部族,多有归附。
于帝国而言,今岁拿下的那些地方,对于攻灭匈奴,同样是好的变化和助力。
不时。
监军署麾下的诸人一一离去。
军营大帐之内,一下子,空旷、安宁许多。
不时,又有一些人影进进出出,或是送入不少大小不一的木盒,或是送入些许吃食。
“父皇眼下还在江南巡视。”
“江南!”
“这些年来,关于江南的消息很多,叔父从海域归来也有快一年了,我也有好久好久没有见叔父了。”
“现在的江南肯定很不错。”
“九原大营就有四分其一的粮草来至于江南,那些谷物尝着还是很好吃的。”
“南海,待将来攻灭匈奴之后,定当去那里一观。”
“……”
“咸阳那里,似乎没有什么变化。”
“新朝宫的修建越来越好了,当初离开咸阳的时候,新朝宫才刚开始建没多久。”
“现在不知是什么模样了。”
“应该会更加繁闹!”
“明岁会更加繁华。”
“乌孙纳入帝国掌控,河西贯通,西域近在眼前,商道往来更加便利了。”
“……”
“代郡、雁门之地有旱灾?”
“这个消息,这几日巡边的时候,有所耳闻,却没有更多所得,夏日间,北方之地的雨水本就不多。”
“有一些旱灾也不为大碍,除非是连续半月、一个月的旱灾。”
“不过,本君记得大田令这些年来派遣不少水家弟子奔赴山东郡县之地,开凿、修筑诸多水渠、毛渠……。”
“倘若真有旱灾,也可有解决之法。”
“那里已经纳入帝国统御十多年了,这些事应可给予很好的解决。”
“……”
“中原水灾?”
“连续十余日了,这……这个消息,先前离开的时候,似乎没有见过。”
“高儿!”
“父皇派他入中原处理水灾。”
“北方雁门一地有旱灾,中原大河之地雨势水灾肆虐,昊天的风雨这般失衡的?”
“高儿!”
“看来高儿在齐鲁做的不错,非如此,父皇也不会派他去中原治灾。”
“数月之前的关中雪灾,也是高儿领事治理的。”
“十余日的水灾!”
“以大河之势,文书所言的灾情怕是小觑了。”
“……”
“……”
熟练的将一个个大小形体不一的盒子、锦囊、书信打开……,一览其中各式内容。
有家书。
多习惯了。
自己离开咸阳多年,她们在府中过活的很好,孩子生长的也不错,就是太无聊了一些。
总归是安稳的!
其余文书诸事,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