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江中文大学文物馆内也有一件青铜器盘,与传说中流失的《兮甲盘》,在尺寸、铭文、纹饰上,有着惊人的相似!
当我国钟鼎古器鉴定专家杜廼松,与香江中文大学教授王仁聪教授,对该盘进行鉴定的时候,发现这件“兮甲盘”也是伪造的。
盘子铭文是伪造的,采取一种腐蚀法。
他们做这个铭文,它就是用硝酸或者是用三氯化铁。
这样的强酸,在上面按照字口一个笔道一个笔道来腐蚀。
硝酸强酸碰到金属物,这些金属物就会腐蚀了,笔道就会出来。
铸造假字的时候,若用刀凿刀刻,就容易显示出刀凿痕迹。
用腐蚀法,这个毛病就可以去掉了。
但也会出现不少的破绽,比如笔划过肥,或笔道出不来。
香江中文大学这件器物,虽然是一件真实的铜盘,但并不是西周的那个传世的《兮甲盘》。”
香江中文大学文物馆所藏的伪“兮甲盘”,盘上铭文的破绽是最好的证据。
该盘铭文是依据《三代吉金文存》中兮甲盘真铭,而伪作出来的。
伪铭利用了腐蚀法,在伪作铭文中出现了不少破绽。
例如:第四行的“甲”、第十行的“诸”字。
这些都由于腐蚀过度,笔画都未出来,已不成字。
有的字显示出了缺笔,如第十三行的“无疆”。
有的由于腐蚀字的笔画时,注强酸不均匀,造成笔画粗细不匀称,如第十行的“不”字,等等。
我国古代有许多着名的收藏家、鉴赏家,其中不乏喜欢收藏古铜器的人。
史载元时姚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晚年无其他嗜好,惟得商周古铜器,则喜而忘寐。
平时出入居处,随之左右,时时把玩,视古铜如珍物,放进取出,必亲自动手,从不让人代劳,惟恐玷污了它。
官至三司史掾的鲜于枢,除朝廷公务外,闲暇即与古铜为伍。
一次,他在僚属李顺父家发现一只铜盘,已被家人折断盘足作为饼盘。
鲜于枢细心考察,断定是古代器物,遂将盘收藏。
此盘就是有长篇铭文、赫赫有名的传世重宝西周《兮甲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