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不走寻常路

这把“不走寻常路”的瓷壶,就是倒流壶。

陈文哲最先彷的,肯定是五代时期那件提梁青釉倒流壶!

接着就到了唐宋,唐代比五代还要早。

因为倒流壶创烧于唐朝,流行于宋、辽时期。

唐代的倒流壶流传到现在的很少,陈文哲知道的就只有一件,那是一件晚唐时期的作品。

那是一件晚唐至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倒流壶。

越窑青瓷有如山峦般翠绿的釉色,备受唐代诗人的称许,“秘色”一词最早出自晚唐诗人陆龟蒙诗《秘色越器》。

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自唐代开始文人雅士大多喜欢饮茶,所以越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越窑青瓷杯的釉质温润细腻,青绿略带闪黄的色彩,能完美地烘托出茶汤的颜色。

盛行的饮茶风尚,对越窑青瓷的形制也有所影响。

唐代早期以瘦高的立型器为主,到了唐代晚期出现了荷叶式、花口式的盘和碗。

瓷器装饰以光素为主,也有划花、刻花、堆贴和镂空的纹饰,以划花为多。

常见的纹饰是花鸟、水草和人物等。

这些瓷器刻划线条流畅简洁,纤细生动。

五代越窑青瓷胎质细腻,胎壁较薄,表面润泽。

胎色呈灰或浇灰色,釉质腴润光亮,半透明,如宁静的湖水一般,清澈纯净。

釉层薄而匀,釉色前期以黄为主,后期以青为主。

而这一时期的倒流壶,也肯定是青瓷,只不过越窑青瓷更接近秘色瓷,所以更加精美。

器型就是那件五代的提梁倒流壶,只不过釉色不一样。

做完这一件,从晚唐到五代,就全都有了作品,之后就是宋代。

宋代的倒流壶做的也不错,他彷的是一件青白釉的倒流壶。

这件倒流壶的珍品藏在故宫,是景镇窑青白釉倒流壶。

它整个壶身高112厘米,足径6厘米。

壶体呈球形,顶部堆塑一条螭龙,巧妙地形成壶流与提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