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呈色和各种纹理的表现,做到窑变可控随心所欲的表现技术,无人能彷造。
宋代受理学的影响,反应在瓷器上就是规整对称。
无论是造型或纹理,都遵循这一原则。
特别是北宋官造钧瓷,不论文房用具或大型祭器都严格遵守这一原则。
规整对称,高雅大气,宫廷气势,一丝不苟。
其势沉重古朴,明亮而深沉。
建窑,耀州窑,钧窑,作为我国传统瓷文化正宗,有着历史悠久的风格传承。
特别是钧窑瓷器,更是别具一格。
放大镜观察,蚯引走泥纹,用气泡一个个串连一体呈立体的爬行状,青蛙卵纹包裹卵核一摞摞正欲孵化而出。
还有牛血纹,血色深红暗沉杀气腾腾,庄重威严等等,难以一一叙述。
北宋官窑钧瓷的发色和纹理大小和分布,都难以做到人为控制而恰到好处,是北宋瓷艺的最高工艺水平的体现。
可惜钧瓷工艺早已失传,而窑址也随冰冻积水而下沉。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就是钧窑瓷器的真实写照。
由此可见,当时钧瓷产生的轰动效应。
于是各地群相彷效,窑口林立,但仍然不得要领。
今研究文章汗牛充栋,考古窑口不计其数,因都未见过北宋官造钧瓷,也只能是管中窥豹。
当然,任何技术,只要现代人想要研究
,而且舍得投入,就肯定有所收获。
比如从1955年,禹县(今禹州)陶瓷厂就已经开始研制、探索湮没已久的钧瓷胎釉的基本配方与烧成技术。
他们不仅烧制出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等传统色釉,还发展了十多种花釉。
之后还增加了现代日用器皿、艺术陈设瓷等新品种。
这样以来,陈文哲研究钧窑瓷器,就变得比较方便。
毕竟他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如果找到的资料更多,那没准还能站在前人的脑袋上。
可惜,真正的精彷钧窑,做起来还是十分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