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红釉面上,往往呈细小颗粒状的黑疵斑点。
还多有蚯引走泥纹和细小棕眼,在器物口沿和边棱凸起釉薄处,呈现米黄色。
蚯引走泥纹是北宋钧釉的一大特征,而到了金元之时,钧瓷已基本不见蚯引走泥纹。
清代及近现代的彷品,常以开片来表现蚯引走泥纹。
北宋钧窑一般多施满釉,圈足底部刷一层酱褐色釉,俗称芝麻酱釉。
这种芝麻酱釉与器身的乳浊状天蓝釉,没有啥区别。
只因圈足处施釉薄,釉下胎色和薄釉交融呈现浅酱色。
洗类器三足,局部釉厚处,仍泛天蓝色。
釉层虽薄,但呈色光亮。
后世彷品底部刷釉干涩,有斑驳不匀之感。
北宋钧器的铭文不多见,有铭文的都是北宋后期宫廷用瓷。
铭文主要刻一至十的数字,即器底一、三、五、七、九单数的施钧红釉;
二、四、六、八、十双数的施天蓝,月白釉。
但器底的数字的真正用意,是为了标明器物的大小规格。
器物越大编号越小,“一“代表器物最大的。
钧窑的铭文一般都是在器物成型素坯时刻上的,然后在铭文上施芝麻酱釉。
后世彷品往往在施过釉的胎上刻字,从而露出了马脚。
还有以刻北宋宫廷建筑名的,如“奉华殿“、“养心殿“、“重华宫“、“景阳宫“等,铭文字体的笔画纤细。
从钧窑实物看,宋钧与金钧均已达到钧瓷烧制的高峰。
今人重宋轻金,只是个审美视角问题。
金代钧窑的胎质,细腻紧密、烧成后多呈浅灰或米黄色。
釉面较滋润,玻璃光比北宋要强。
红釉不像北宋那样,呈通体融为一色的玫瑰红或茄皮紫色,而是在天蓝或月白的釉面上加饰红斑。
红斑的边缘不清晰,有逐渐晕散的感觉。
器物一般多施满釉,圈足足端处无釉,胎釉交接处不整齐,垂釉很厚,俗称鼻涕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