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爆发,博山内画一度中断。
薛京万和张文堂为了生计,也到山头转行陶瓷画。
新华夏成立后,琉璃内画创作恢复并得以改良。
博山名贵料器“鸡油黄”则兴起于明初,盛产于乾隆年间。
以其雍容华贵,被尊为“御黄”“黄玉”。
“鸡油黄”的特点是“润如玉,凝如脂,声如磬,价如金”。
因制作门槛高、难度大,历来为皇室和宫廷专用,严禁民间生产。
后来经过社会变革,“鸡油黄”制作工艺一度失传。
1972年,博山美术琉璃厂经过反复试验中,终于使“鸡油黄”重现人世。
21世纪初,博山美术疏璃厂破产后,“鸡油黄”研制资料和有关实物再一次流失。
出生于琉璃世家的孙即敏、孙即杰兄弟,在古方基础上投资研制,成功恢复了“鸡油黄”烧制技艺,人称“孙氏鸡油黄”。
近年来,传承人孙云毅在父辈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潜心学习和创新创作,又有所成就。
他们在材料、工艺和技术及器型设计等方面不断改进,系统地改良了“鸡油黄”的技术和配方。
这使的“鸡油黄”的制作和以“鸡油黄”为基础的琉璃浮凋加工工艺,得到了保护、继承和发展。
最主要的是大幅提高了成品率,及产品颜色的纯正度。
因此“孙氏鸡油黄”烧制技艺,被评定为齐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技术和配方被国家专利局批准为发明专利。
此时的陈文哲有点感慨,他的技艺,一定程度上也是继承了孙氏的技法。
如果一成不变的制作出来,跟孙氏开设的公司竞争,是不是有点不地道?
不过,只是稍微了解,陈文哲就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