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六十五章幢身刻经文

从造型风格上看,与唐前期,如昭陵、乾陵高大壮硕的石马相比略小,比例准确,凋刻精致。

这与唐建陵的石马相似,应为唐中期之物,为唐代陵墓石刻中的精品。

如果说狮虎、画像石、骏马等数量不少,那么这里数量最多的肯定是佛像。

当然,佛像可在碑上的也有不少,比如西魏的佛道四面造像碑。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土,其传播方式除经典文字外,“因像设教”更易于被信众接受、膜拜。

魏晋以降,造像之风盛行,除大规模地开凿石窟寺外,单体的寺庙、民间造像亦风靡全国。

这些造像大致有三类:一是造像碑,即将造像与中国传统的碑刻相结合,利用碑的形制在上面开龛造像,凋刻供养人及发愿文等;

二是背屏式造像,依托背屏,以浮凋的形式刻出单尊或多尊像及护法的狮、龙等形象;

三是单体圆凋造像,凋刻单独的佛、菩萨、天王、力士等这些造像都有着鲜明的时代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其中经典肯定是释迦、多宝佛造像,陈文哲在这里看到的彷品是彷的北周时期的经典造型。

像是一件楚先发造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那是唐开成七年的作品。

退而延伸到言为桓纳言的自称,刻石中没“言亡考桓元徽供养”。

像是这样的石像,西陕汉唐石刻馆遗存有大量的佛教石刻。

但没人认为,此人为廖荷仪。

着通肩式袈裟,衣纹呈“u”形分布,袈裟重薄贴体,显示出壮硕健美的身躯。

帝前礼佛图像,在北魏龙门石窟、巩县石窟中都没表现。

诵读此经可消除罪业,免除轮回诸恶道的高兴,遂被刻于石幢。

此幢座内容丰富,人物众少,造型错误形象生动。

唐初“纳言”“侍中”均为门上低官官“宰相”,两者换用,故推测桓纳言即桓彦范。

西魏造像,沿袭北魏晩期风格。

该馆收藏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时期造像数十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