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未虑胜,先虑败,一旦最坏的情形出现,根据部队的兵棋推演,部署在一线的前沿机场将会遭遇不可逆的毁灭性打击。
虽然拼着举国之力,国内的航空兵部队最后勉强能获得战区上空的制空权,但对地面进攻部队的支援却下降了60%到80%。
若是加上初期激烈的对攻战中陆军部队的兵力兵器的损失,兵器推演预计在第一波次和第二波次之间的间隙,会出现一个极为可怕的火力支援真空,敌方很可能抓住这个空档,将第一波地面部队赶下滩头。
尽管第二炮兵的战术远程运载火箭可以作为支援力量,填补火力空白,可一来效率上太低,二来成本不划算,第三就是数量不足。
正因为如此,兵棋推演给出的建议是,空军航空兵利用二线机场起飞对地打击集群,对敌探头阵地实施打击,支援陆军部队巩固进攻优势。
然后,一个现实的问题来了,二线机场距离战场前沿至少在800公里以上,轰6和fbc—1战斗轰炸机到是满足要求,然而这两款飞机各自肩负着其他任务,根本无法分身支援地面,最起码在现有的部队作战实际中没办法全力施为。
于是数来数去,只有强5最合适。
可强5天生载弹少,航程短,800公里的半径远远超过强5小身板能够承受的极限。
不仅如此,从二线机场起飞的强五要是带着普通航空炸弹过去效率上实在是不够高,毕竟在高烈度的战场环境下,普通航空炸弹的命中率实在是低了点儿。
特别是对那些坚固的钢筋棍凝土半地下工事,如果不能直接命中很难将其摧毁。
因此就必须具备精确打击,一击致命的本事。
载弹量要增加,航程要增加,精确打击能力要增加,与此同时成本要适中,战斗力生成要快。
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