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还把这座营寨打下来了……这要是童贯当初胆子大一点,出兵协同的话,或者干脆乘方腊军空群而出对付拔头水军的功夫,乘机出兵偷袭方腊水寨,那么这场功劳就全是他童贯的了。
童贯说这话的时候,眼睛瞥着刘镇,但刘镇丝毫不觉味,他捋着胡须,悠然自得地说:“不错,是一支强军,可惜人数少了点。”
童贯失望的把目光转向他从陕西带来的那批将领,那些将领果然有眼色,他们彼此望了望,因自己不好出面,便把目光转向河兰湟路第三将,权知巩州宁远寨知寨王渊手下的准备将韩世忠。那韩世忠早就憋不住了,一受暗示立马跳了出来,大礼向刘镇参拜——宋人称“唱了个肥诺”
“刘大人,对岸已经没了有组织的抵抗,海州兵拿下对面水寨已毫无异议。但海州兵只有千把号人,一旦拿下水寨,接下来就要准备面对方腊军的围攻——方腊手下猛将方七佛,刚刚杀了东南名将郭师中,正带领四十万大军在秀州耀武扬威,海州兵虽然悍勇,但千把号人迎战四十万,恐怕立脚不住。故此,末将请求带一支人马渡河,去增援海州兵,请老大人许可。”
刘镇这才如梦方醒——刚才商议决定:海州兵归他统领。所以韩世忠要向他请求许可。但刘镇稍稍想了想,觉得有点为难:对岸统领军队的是一位县主簿,主簿只比知县矮半级,而且人家从海州远来增援,还不容易打胜了,岂能容许别人抢功劳——这位主簿可是著名的小心眼。
刘镇沉吟着,脑袋里考虑着拒绝的话:“时长卿啊,我听说过,曾经与燕王赵师侠唱酬,据说还编录了四本女学教材,其出生于嘉兴时氏宰相门第,如今是举人身份,如果不是被张大人紧急指派,带领海州兵出战,恐怕他如今在京城等待殿试呢……
时长卿为了这次出战,连进士身份都顾不得考——论才学,考进士对他来说,可能如掌上观纹,轻而易举。如今,他肯搁下殿试赶来出战,一是因为嘉兴陷于敌手,图谋救援时姓本宗;二嘛,大约这份战功,也是他看中的……”
刘镇随后说了一堆理由,推脱的意思很明显,经过他这一搅和,众人如梦方醒、恍然大悟,这才记起来:对面正在战斗的人,有着著名的小心眼……接下来,刘镇的话便不再引起大家的抵触了,只听刘镇接着补充:“需不需要增援海州兵……看来,咱还是等时长卿自己提出请求吧,免得两军起了冲突,咳咳,如何?”
童贯沉思了片刻,马上放低了嗓门,柔和的提醒:“时长卿看来也是知兵之人,能抓住时机轻取对面水军营寨,眼光够毒的了,但想来,他便是有神佛一般的胆量,也不敢带一千人在对岸挑衅方腊百万大军……刘知县,你最好准备一下,等时长卿稳住了阵脚,我猜他马上会来求援。”
这话让将头们有点失望。
童贯话里的意思是说:等海州兵打扫完战场之后,会让别的军队过去协防——打扫完战场?!大家都是团练兵,上战场的时候朝廷并没有发薪水,全指望战场上靠自己的刀枪猎取的收获,海州兵眼见的绝顶凶悍,他们把战场打扫干净了,能剩下什么汤水?那时候,难道还有人敢去海州兵嘴里抢食么?
准备将韩世忠还是跃跃欲试,他再度向刘镇鞠躬,殷切的说:“刘大人,我连夜把队伍整理好,如果刘大人手下士兵一时难以集结,在下可是随时待命。”
刘镇带领的是“团结兵”,“团结”这个词就出于宋代,它指的是在朝廷“编制内的校阅团练”——元丰四年(1081),朝廷规定“东南诸路团结诸军为十三将,淮南东路第一,西路第二,两浙西路第三,东路第四,江南东路第五,西路第六,荆湖北路第七,南路潭州第八,全、邵、永州准备广西应援军第九,福建路第十,广南东路第十一,西路桂州第十二,邕州第十三。”
此后,团结兵的编制一直延续到南宋灭亡,以至于宋人都把团结兵的排序编成歌谣唱颂——此前阵亡于方七佛手中的东南名将郭师中,就是团结兵“两浙西路第三正将”。而郭师中死后,东南已经没有将领存在,刘镇麾下虽然林林总中有约两万团结兵,但就这个文官刚才的表现来看,这厮压根不懂军事,指望他一夜之间整理好队伍,并完成渡江、增援海州兵,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统领晋西藩军的府州镇将折可求恼怒的眨了眨眼——他才是刘镇手下,韩世忠这等于在他的碗里抢食……然而,骑兵不擅长守城,河对岸的苏南河叉密集,也不适合骑兵奔驰,真要勉强出战的话,骑兵的非战斗减员一定很厉害。而时穿时长卿把战场都打扫完了,收获嘛……所以折可求只是皱了一下眉头,再没有开口。
江南岸,剩下的战斗已没有观赏价值了——在众人说话期间,从小船上下来的海州兵头目,用密集的霹雳弹轰击守卫者,连续的爆响,只是让大家随意往对岸瞥了一眼,而后大家继续商谈……如何抢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