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页

看到赵文的表情,赵瑜也知道自己的要求过分了,他想了想:“那就在处州找些绣工来当先生好了。不用他们教怎么绣鸳鸯,只要能学着把伤口缝整齐了就行。”

“二郎,”赵文的脸一下耷拉下来,“你不会真心要这么做罢。日后出门,碰到捞海的打招呼:‘喂,这几月买卖做得如何?’我们可就只能说:‘嗨,别提了。这几月就帮象山寨的当家娘子绣了块芙蓉手帕,不知何时才能把生意做到府城里呢。’”

赵瑜听得噗哧一笑,笑骂道:“你这小子,要是给陈家大娘听到,看你舌头保不保得住?”

收起笑,他正经道:“这事我再想想罢……不过,我浪港寨势力越来越大,船渐多、人也多,疫病什么的也就跟着多了。这随船郎中的事要尽快做起来……还有战场救护,外伤的包扎、缝合,每个人都要懂,保命的手艺再难也要学。”

“二郎说的是。”赵文附和着,他拿起笔,在书堆中找着纸,打算把赵瑜说的记下来。这是他一直以来的习惯。

赵瑜来自后世,虽然学识算不上渊博,但千年后的头脑和宋代的现实碰撞后,总会产生许多新奇的点子。所以一旦赵瑜有什么新想法,都会立刻记录在案,有价值的就想办法推行,暂时没有可行性的便留档待查。自三年前,赵瑜找了个借口开始教赵文赵武识字,这记录的工作就交给二人处理。几年下来,早已形成了默契。

注1:中国古代长度单位。1寸=10分。

注2:桑皮线:中国古代手术缝合线。《资治通鉴》卷二〇五《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上》中有记载。

第十二章 夜谈(下)

赵文找了半天,却找出了赵瑜刚用过的小册子。他翻了翻,看到最新的一页上墨迹淋漓。他念着上面的标题:“‘昌国之战的教训和失误’?这是什么?”

他问道。

“战后的总结。”烛花爆了几声,火苗一阵乱晃。赵瑜拿起烛台上的纱罩,打算把多余的烛芯剪掉。

“为什么是‘教训和失误’呢?这仗不是赢了吗?”赵文问着。他伸手拢着火,以防赵瑜手中的剪刀不小心把烛火熄灭。

“好了。”剪去长长一截烧焦的烛芯,火光又亮了起来。重新盖上纱罩,赵瑜盯着赵文,道:“胜利只是结果,不代表过程中没有犯错。难道你真的认为这一仗我们一点失误都没有?”

“呃……”赵文迟疑着,最终他点了点头,“确是有许多地方做错了。”

“说说看,看你能说得几条来。”赵瑜鼓励着。赵文赵武二人是他除自己以外最信任的人,为培养他俩成为自己得力助手,赵瑜一向不遗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