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页

“小的遵命。”两人异口同声,又向赵橹、至善行过礼后,方退回坐下。

一碗水端得平平,赵橹又看向蔡禾,“二弟。还有何事?”

蔡禾想了一下,道:“自瑜哥儿占下县城,已经有了两天。那明州城中必然已得了消息。我想明州州军定然会趁我等阵脚未稳全力反扑。如果他们把那个指挥的宣翼军送上岛,凭现在的人手肯定抵挡不了。”

赵瑾笑道,“二叔多虑了,没有官家下旨,禁军哪个敢动?”

赵瑜道:“就算禁军不会出动,但州中厢兵,知州是能调动的。那可有两千多人。除去船坊、采造以及江桥院的三个指挥的杂军,剩下依然还有千余可战之兵,不可不防。”

“如何防?”

赵瑜胸有成竹:“自然是先发制人。出动战船入大浃江(今甬江),不必硬拼,只要能逼明州州军守城不出便可。”

赵瑾不屑道:“虚张声势,能骗得几日?只要那吕知州(注2)发信求救,半月之内,整个两浙东路(注3)的厢兵就会齐聚明州。”

赵瑜笑道:“就是要让官军集合。近万人聚在一起,令出多门。守成有余,进取不足。等他们做好进攻准备,恐怕就得三个月后了。”

注1:中国古代制盐法有两种,一种是引盐池卤水开田晒制,产出的盐结晶大,有颗粒,称为‘颗盐’,主要用于西北各大盐池。还有一种就是煮盐,或煮海水、或煮盐井卤水,所得到的盐,散为粉末,是为‘末盐’。多用在沿海和四川盐井。这两种制法从周代就已出现,一直延续到清末。

注2:此时明州知州为吕昌龄。

注3:宋时,转运使司和安抚使司的路分区划是有区别的。比如两浙路,只有一个转运使,而安抚使司,却分为东西二路。明州就属于两浙东路——两浙东路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知越州镇东军节度管内观察使,越州刺史事,领越婺明温台衢处七州。

第十五章 船场(上)

大观三年正月八日,癸丑。

久违的阳光洒在海面上,点点金光在浪头间闪现,隔着还没完全消散的薄雾看去,如鱼龙曼衍,变化万千。冬日的朔风也不再如刀一般切割着肌肤,暖暖的,已经有了点春意。

几只海鸥在头顶盘旋着,偶尔一个俯冲穿入海中,叼起一条小鱼,扑腾地飞到甲板上,慢慢的享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