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被引入上座,面色沉肃:“仲颖之策,虽是良策,然牵连甚多。如今内忧外患,行此之策,非但不妥,还会招致灭顶之灾。”
董卓叹道:“只怪我太过心急,不曾请教伯喈,今该如何是好?”
“好在仲颖及时止损,早早罢停,没有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这样吧,士族那儿,我代你说项。不过刚刚我过来时,见你的兵士要杀一名江姓士子?”
“这江姓士子正是献策之人。他不与我说清其中利害之处,害我得罪于士族,自然要杀了这一‘元凶’,好平息士族的怒火。”
“糊涂啊糊涂。”蔡邕恨铁不成钢地瞪他,“此等大才,别人打着灯笼都找不着,你怎能张口就杀?何况他师从名士,又是太学学子,你若杀他,岂非要惹恼他的同门?”
董卓虽然有些不快,但还是耐心地听完蔡邕的训诫:
“伯喈说的是。那便……不杀了?”
蔡邕捋了捋胡子:“不但不能杀,还得重用。”
“可士族那边要怎么交代?”
“事已铸成。你就算把他杀了,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倒不如……”
第89章 众叛亲离(二)
董卓将身子往前, 接道:“倒不如留下他。伯喈既然称他‘大才’,那他就是有大才的。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我可以尽释前嫌。怕只怕,他心有异心,不肯效忠于我。”
“仲颖何出此言?”
“试想, 他所献的策论如此精湛, 看问题看得如此透彻, 一定是个胸有沟壑的人。这样的人,又怎么会不知道这些策论的禁忌, 不知道这些策论不宜马上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