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五九章 败退(二合一)

代晋 大苹果 2934 字 24天前

桓玄采取的是谨慎进军的态度,他不想葬送好局。特别是在对方明显有所防备,派了兵马断后的情形下,桓玄和卞范之商议之后认为,当以驱赶对方为主,不可冒进。

所以,在洞庭湖大战胜利之后,桓玄大军以颇为缓慢的速度推进。同时调集周边兵马汇集前来,组成强大军团,缓慢稳固的推进。

当然,桓玄和卞范之希望的最好的结果是,刘裕能够说服刘牢之一起攻占夏口。以夏口城作为阻击司马道子兵马的堡垒,将其大军拦阻在夏口之西。这样的话,便可关门打狗,有望一举歼灭司马道子的兵马,一举奠定胜局。

但这需要刘裕说服刘牢之,还需要他们能够守得住夏口,拖延住时间才成。

连日来,大量的斥候被派出打探消息。在司马道子进攻夏口的时候,消息已经传到了桓玄军中。彼时桓玄的大军刚过蒲圻县,距离夏口起码还有五六天的路程。

如果加速行军,三天内或许能够赶到。但必然是人困马乏,兵马疲敝。而且那样的做的话,必须将辎重车辆留在后方,否则无法快速行军。这给大军带来许多不确定性。

但如果依照现在的速度行军,五六天才能赶到。刘裕和刘牢之的兵马不过两万,守着一个夏口城,面对的事数倍于他们的急于逃离的朝廷兵马,恐怕很难坚持五六天。

经过紧急磋商,桓玄等人做出了决定。救是肯定要救的,若不救援,刘裕刘牢之必然守不住夏口。夏口死守,对方反而有了立足之处,形不成东西包夹的态势,反而容易僵持于夏口,所以必须救援。

为了能及时救援,大军无法赶到的情形下,只能以水军和骑兵先行进攻,以解夏口之围,突袭拖延司马道子的大军。

鉴于此,桓玄下令桓嗣率一万骑兵陆路突进,快速赶往夏口。与此同时,进攻的重点放在桓谦率领的水军身上。因为水军兵马更多,且行动更迅捷。沿着大江顺流而下,两天时间必能抵达。相较于骑兵而言,对方根本没有防范水军的能力,他们的水军已经被击溃,毫无阻击能力。反倒是骑兵兵马可能会遭遇阻击,反倒需要小心谨慎些。

决定之后,当日桓谦率领两万水军三百多艘大小战船便乘着西北风和奔涌的江流一路往东而来。一路上顺风顺水,甚至没有遭遇到任何的对方水军的骚扰。只花了两天不到的时间便抵达了夏口以西的峡口位置。

其实桓谦的兵马在申时便已经赶到距离夏口二十里的上游峡口位置。彼时司马道子的兵马攻城正酣,炮火轰鸣声震耳。桓谦下令水军藏于峡口,他不想天光大亮的时候进攻,毕竟对方兵马太多,一旦被提前发现,他这两万水军恐怕不够看的。

于是他硬是等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暮色已起之时,这才下令起锚进攻。趁着暮色黯淡之时,他们迅速的抵达。司马道子的大营用的是原夏口水军大营的营地,这为水军船只的靠岸和进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为这座营地本就是靠着岸边,拥有众多的码头泊位的。

两万水军迅速上岸,对方兵马虽然及时的发现了,但已经来不及阻止。他们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东边黄鹄山的攻城战上,营中的不少兵马也被调集前往作为后援和增援兵马。此刻大营之中不过七八干后军兵马留守。被这两万水军猛然突入,顿时陷入了混乱之中。

桓谦水军如狼似虎的扑进大营,迅速击溃少量抵抗兵马,开始在营中纵火。大量的辎重粮草被点燃,很快整个大营陷入了一片火海之中。

突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

夏口城中。随着刘牢之刘裕的败走,司马道子的攻城作战取得了成功。兵马迅速的占领了夏口城,并且已经开始肃清街巷之中的残敌。

但司马道子脸上没有丝毫胜利的喜悦。此刻他站在城墙之上,看着远处大营燃气的大火,脸上的五官扭曲着挤压在一起,阴森可怕。

“报。对方兵马从水路上岸袭击,攻占大营。孙将军率军阻止,无奈不敌,已然率三干残兵撤出大营。敌军纵火烧我粮草辎重,大营失守。”一名亲兵飞奔而来,大声禀报道。

司马道子怒骂一声,喝道:“孙道安该死。为何没有早些发现敌踪?居然不死战,还敢撤离?传令,拿了孙道安就地斩首。”

身旁亲卫应诺,便即前往。

王绪沉声道:“相王,此事怪不得孙道安,他的兵马皆为老弱,且只有数干之众。敌人恐有数万,突然袭击,如何能敌?没想到他们来的这么快,我们忽略了敌人水军的速度了。”

司马道子喝道:“即便如此,他也该死战不退,等待兵马去救援。孙道安该死。去,斩了他。”

护卫领命而去。

王绪叹了口气,沉声道:“相王,大营已失,粮草被焚,虽攻下了夏口,恐怕也难以驻守。相王有何打算?”

司马道子道:“传令,山下兵马即刻夺回大营,歼灭敌人,不得有误。”

王绪皱眉道:“相王,此刻夺回,意义不大。莫如……”

司马道子喝道:“休得多言。”

王绪闭上了嘴巴。

反攻很快开始。司马道子手下将领集结了三万兵马开始反攻大营。对方只稍作抵抗便立刻退却,只用了不到一个时辰,司马道子的兵马便重新占领了这座燃烧的大营。而桓谦的兵马一边交战一边退回岸边登船。朝廷兵马最终只缴获了十余艘战船,敌军其余兵马全部离岸消失在江面的黑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