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六五章 权衡(二合一)

代晋 大苹果 2983 字 24天前

徐州,淮阴。

入冬之后,徐州并没有像其他地方一样陷入无所事事的安闲。徐州的各大手工作坊,商业作坊都在冬天进入生产和消费的高潮。

以往,受限于天气因素,河面结冰,雨雪频繁之后,交通基本断绝。但如今的徐州,修建了纵横驰道,贯通南北。河面上有水军每日除冰,将主要航道的冰层在还很薄的时候便全部打碎,保障航运的畅通。这让商品的流通和生产不受阻碍。

打通了交通的难题,便解决了许多的问题。

如今的天下,徐州恐怕是最为安定的所在。所以商品的生产和消费甚为旺盛,这也吸引了诸多客商前来交洽买卖。

当然,大晋和北方的战乱多少产生了一些影响,但单就徐州本地而言,百姓们的生活却是忙碌和富足,非徐州之外的百姓所能相比。战乱的世界,终究还是有一片净土,而投奔徐州的士人和百姓从没有一天断绝过。世界越乱,便越显得徐州这个世外桃源的可贵和吸引力。哪怕有重重的险阻,许多人都通过各种手段投奔逃难而来。

据荀康等人的统计,截止十月里,徐州的总人口已经突破了五百二十万。而在去年春天统计的数字还只是四百三十万而已。不断飙升的生育率,不断投奔而来的百姓,以及新增加的三郡人口让徐州的人口增加迅速。

人口的快速增长固然带来巨大的压力,因为徐州是不可能让这些人无家可归沦为流民的。每一个落户徐州的家庭,都要保证衣食无忧,有活干,有田耕。孩童有学堂可读书,或者是可以去学一门工匠手艺。这些都需要联动的资源的配给和增加,是一项系统性的治理工程。

但人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个时代,土地和人力资源便是实力的象征。人口是极为重要的资源,决定了徐州发展的上限,这一点没有人会反对。特别是在天下大乱的时候,这将是决定性的因素。所以,无论如何也要吸纳这些资源并好好的利用,这会决定很多事情的成败。

当然,这些事徐州已经有了一整套的办法和相应的人员措施去实施,李徽在这些事上并不需要太操心。只需根据局面的发展进行政策的调整和商议制定便可。

李徽近来关注的重点还在南北两场大战的进展上,同时兼顾的便是军工火器的研制和配备上。

在不久前,李徽得知了司马道子兵败的消息,这让李徽颇为震惊。李徽倒不是惊讶于司马道子的失败,他只是震惊于司马道子把事情搞砸的速度。二十五万大军,携带火器和庞大水军的对桓玄的讨伐,就算不能胜利,却也不至于崩溃的如此之快。司马道子是怎么做到的?这还真是需要有些本事才能做到的事情。

问题在于,司马道子的兵败速度如此之快,这让整个局面变得极为棘手起来。李徽本来以为,司马道子的西征就算不会成功,双方也将僵持不下,展开旷日持久的拉锯作战。而这种情形,是自己最希望看到的。双方实力的消耗对冲是有利的,另外对于刚刚占据了扬州三郡的徐州来说也是乘机稳固三郡之地,盘活资源增强实力的最好机会。

可现在,短短数月时间,司马道子大军便败退回姑塾。彻底放弃了沿江区域的防守,这反倒给李徽抛了一个难题。那便是,如今三郡之地反倒成为了突出在外的屏障了。特别是庐江郡和襄城郡,呈掎角之势横亘在江淮和沿江之地,桓玄的兵马要想乘胜进攻京城,则必经由这两处。这岂不是将战火烧到了自己头上?

虽则在索取三郡之地的时候,李徽和李荣便考虑过这个问题。但谁能想到这件事来的如此之快?李徽原本的想法是让他们拉锯对峙,徐州在三郡之地开采几年的铜铁煤等战略矿产。现在可好,桓玄若攻来,自己当如何应对?原本期望开采三五年的矿产结果只三个月便要面临被迫放弃的局面,这是李徽绝不愿意看到的。

要知道,那可是用大量的粮草物资船只火器换来的,本是一石二鸟之策,结果现在却弄得如此尴尬。这着实让人闹心。

十月未的一天,李徽在淮阴衙署接待了从京城前来的王绪。

王绪此来有两个目的,其一便是向李徽通报西征失败的具体情形,详细说明战况和败因。其二便是根据目前的局势,向李徽求援,最好能够拉李徽出兵。

烧着炭火的衙署之中温暖如春,对王绪的来意心知肚明的李徽热情接待了王绪,荀康苻朗等人列席就坐,共同会见王绪。

王绪倒也不啰嗦,见礼之后便将此次西征作战的战况向李徽等人详细通报了一番。由此,李徽等人也知道了一些之前所不知道的细节。

“李大人,事情的经过便是如此。我西征大军本来并不会败的这么快,完全是因为中了反间计。狗贼刘牢之出尔反尔,阵前倒戈,投靠桓玄逆贼,设下奸谋。以至朝廷大军落入其陷阱之中。洞庭湖巴陵县一战,司马尚之司马恢之尽皆战死,五万大军灰飞烟灭,全是因为刘牢之这狗贼的背叛。这厮又会同刘裕夺了夏口,杀了王凝之,阻拦我大军后撤。夏口之战因为被拖延了时间,以至于桓玄兵马追至,烧了辎重粮草,不得不选择迅速后撤。所有这些事,都是因为刘牢之这叛贼。当然了,还有刘裕。听说那厮是从李大人这里叛逃投奔桓玄的,还攫取了火器之秘。要是这么说的话,此次兵败,倒也和你们徐州有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