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在奏表上称“我”而不称“臣”.一如曹魏山阳公故事,也就是汉献帝。
非常体面。
随后是大规模的封赐,和官职军队的改制,直接借着这个改朝换代机会同时实行。
其中,最为信任的幕僚,也是同族,同为齐悼惠王刘肥之后的刘道和为尚书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南康郡公。
李元忠为中书令,同平章事,赵郡公。
凌敬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魏郡公。
王思政为侍中,太原郡公。
东方狄为魏国公、杨侃为楚国公、斛律金为燕国公、苏定边为邢国公、朱灵石为吴国公、拓跋天保为代国公、刘长民为中山郡王、韦孝矩为秦国公,李孝常为晋国公,此九人为上柱国,皆封大将军。
另设十二开府大将军,分别为北地郡公傅弘之,常山郡公赵襄,北海郡公朱超石,河东郡公薛孤延,上党郡公拓跋天穆,平阳郡公薛安都,雁门郡公蒯恩,渔阳郡王刘芝,安定郡公侯莫陈顺,颍川郡公斛律明月,广宗郡公张世武,清河郡公崔谌。
冀州刺史王熊,为路国公。幽州刺史卢爽为豳国公,并州刺史田弘嗣为夏国公。
又追赠韩珪为司空、高阳郡王、柱国大将军、幽州都督,谥号武惠,追赠娄代文为司徒,西平郡王、柱国大将军,并州都督,谥号“忠献”。
九個上柱国之中,斛律金为骁骑大将军,拓跋天保为骠骑大将军,都有自己的部族军队。
苏定边为征南大将军,镇守河内,朱灵石为征北大将军,幽州都督镇守燕山、杨侃为征东大将军镇守渤海平原河间一线、刘长民为征西大将军,镇守晋阳。
辅国大将军东方狄和车骑大将军韦孝矩在朝中参预军机,协助皇帝处理军务。
另一个上柱国是唐国归附的宗室里李孝常因为是皇后弟的缘故,被封为领军大将军,也是被当做降人的典型树立,名位很高,但因为身份也注定无法统兵掌权。
十二开府大将军各督一军,一军为一万两千五百人。
这十二军也就是汉军的中军主力,效仿唐军的卫府制,一军设二将军,协助大将军管理军府,下设十个折冲府,但长官却是折冲郎将,而非校尉都尉。
一军只有平时只有两个折冲府需要在邺城和信都、晋阳等几个要地轮番宿卫,其余则留在乡里,战事才会召集全军。可以说作业抄的很彻底,甚至比大唐的府兵制度更为完善。
此外,另设北府、羽林、铁骑、虎贲四军,作为天子亲军,一军各有左右中郎将统领,皆以心腹猛将充任,宿卫宫中,出行警跸,随侍征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