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得对岸,一行人开始上山,道路陡峭崎岖,众人只能手脚并用,艰难前行。
上官云等在过渡之时便已弃马不乘,一行人在松柴火把照耀下徒步上坡。盈盈紧紧守在担架之侧,手持双剑,目光全神贯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只要有人稍有异动,她便立刻准备出手。
这一路上山,地势极险,抬担架之人倘若拚着性命不要,将担架往万丈深谷中一抛,任我行不免命丧宵小之手。
一行人到得总坛时天尚未明,夜色依旧浓重,四周一片寂静。
上官云命人向东方不败急报,说道奉行教主令旨,已成功而归。过了一会,半空中银铃声响,声音清脆而急促。上官云立即站得笔直,神色恭敬,恭恭敬敬地等候着。
任盈盈拉了易华伟一把,低声道:“教主令旨到,快站起来。”
易华伟当即站起,放眼瞧去,只见总坛中一干教众在这刹那间突然都站在原地不动,姿势僵硬,便似中邪着魔一般。
银铃声从高而下的响将下来,十分迅速,铃声止歇不久,一名身穿黄衣的教徒走进来,双手展开一幅黄布,扯着嗓子读道:
“日月神教文成武德、仁义英明教主东方令曰:贾布、上官云遵奉令旨,成功而归,殊堪嘉尚,着即带同俘虏,上崖进见。”
上官云躬身,大声道:“教主千秋万载,一统江湖。”
随后,一行人沿着石阶上崖,石壁陡峭而湿滑,众人小心翼翼地前行。经过了三道铁门,每一处铁闸之前,均有人喝问当晚口令,检查腰牌。守卫们目光犀利,仔细地打量着每一个人,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之处。
到得一道大石门前,只见两旁刻着两行大字,右首是“文成武德”,左首是“仁义英明”,横额上刻着“日月光明”四个大红字,字体刚劲有力。
过了石门,只见地下放着一只大竹篓,足可装得十来石米。竹篓陈旧,散发着一股淡淡的竹香。
上官云上前一步,喝道:
“把俘虏抬进去。”
易华伟、向问天、盈盈三人弯腰抬了担架,跨进竹篓。竹篓内空间狭窄,三人挤在一起,显得有些局促。
铜锣三响,声音沉闷而悠长,竹篓缓缓升高。原来上有绞索绞盘,将竹篓绞了上去。竹篓上升时,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仿佛随时都会散架。
竹篓不住上升,易华伟抬头上望,只见头顶有数点火星,是崖顶的灯火,这黑木崖着实高得厉害。
盈盈伸出右手,握住了他左手,轻轻捏了捏,易华伟反手扣住任盈盈手掌,两人相视一笑。
黑夜之中,仍可见到一片片轻云从头顶飘过,再过一会,身入云雾,四周白茫茫一片,什么都看不清了。俯视篓底,但见黑沉沉的一片,连灯火也望不到了。
过了良久,竹篓才停。上官云等抬着任我行踏出竹篓,向左走了数丈,又抬进了另一只竹篓,原来崖顶太高,中间有三处绞盘,共分四次才绞到崖顶。每一次换乘竹篓,众人都小心翼翼,生怕出了差错。
众人抵达崖顶,太阳已高悬天际。日光倾洒,照在一座汉白玉砌就的巨大牌楼之上。牌楼上“泽被苍生”四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反射出刺目的光芒。
从牌楼到大门之间,一条笔直的石板大路向前延伸,石板平整,缝隙细密,一看便是精心铺设而成。
易华伟等人抬着任我行,随着上官云稳步前行。
一路上,石板路发出沉闷而规律的脚步声。两旁,每隔数丈便有一名日月教教徒站岗,身着统一服饰,手持长枪,身姿笔挺,目光冷峻,对路过的众人视若无睹,只是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周身散发着一股肃杀之气。
行至大门前,两扇巨大的门扉紧闭着,足有两人多高,上面雕刻着繁复的日月图案,纹路细腻,栩栩如生。上官云走上前,抬手在门上轻轻叩击,发出沉闷的声响,每一下都敲得很有节奏。
不多时,门内传来一阵脚步声,接着门缓缓打开,两名紫衣人从门内走出,面部神色漠然,目光在众人身上一扫,其中一人开口道:
“跟我来。”
声音简短而冰冷,随后转身向内走去。(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