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 迁都之议!有利也有弊!

北边,富贵山、覆舟山、鸡笼山连绵起伏,充满着宁静与祥和。南边,长命州、张公州、白鹭等沙州形成夹江,这些天然屏障层层拱卫着南京,也难怪历代帝王将相都对这块地青睐有加。

不仅如此,南京的交通极为便利。东南方向的太湖平原和钱塘江流域,水资源丰富,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地上。沿着长江,向上可溯流到九江、武汉,感受江汉平原的烟火气息;向下则能直抵上海,领略繁华都市的魅力。再加上秦淮河与太湖水系相互交织,使得南京如同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将四方紧密相连。

然而,南京的劣势也十分明显,那就是位置太“南”了,对于掌控北方疆土极为不利。毕竟,历代统一王朝的都城大多都在中原地区。所以,自大明统一全国之初,老朱就开始谋划着迁都之事。

洪武元年,老朱意气风发,下诏以汴梁为北平,以金陵为南京,效仿周唐的京平故事,试图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洪武二年,他又在故乡今安徽凤阳营建中都,同时下令从江南移民中都,一时间,凤阳热闹非凡,百姓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纷纷响应。

但开封和凤阳久经战乱,破败不堪,断壁残垣诉说着曾经的沧桑,难以承担起京师的重任。朱元璋无奈之下,只好放弃了迁都这两处的打算。

直到洪武十一年,老朱下旨改南京为京师,看似彻底打消了迁都的念头。然而,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大明以南京为京师,不利于朝廷的统治。

大都陷落、元朝灭亡约半个世纪后,全国的政治中心再度回到北方。自石敬瑭向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北平附近已有约五百年不在汉族朝廷中央政权控制之下;而靖康之变后,整个华北地区也已经有近两百多年由异族统治。

大明若是始终龟缩在南京,那北疆就如同风雨中的浮萍,依旧摇摇欲坠,半壁江山的掌控力极低。

再者就是文教方面。自唐朝以后,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并超过北方,经济重心随之南移,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南方本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如今经济发展起来后,百姓们仓廪足而知礼节,吃饱穿暖之后便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学修德,致使南方文风大兴,朝堂之上的南臣缙绅不断增多。反观北方,北疆之地本就人丁稀薄而且贫寒困苦,百姓们连吃饱穿暖都成了奢望,自然文教不兴。

朝堂缙绅若全都是出自江南,那要不了多久整个朝堂都会是南方士绅的一言堂,北疆学子再无出头之日,那随之而来的就是朝廷对北疆之地的掌控力急剧下降!

定都南京,最大的隐患,正是南北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