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杜吞吞吐吐,含含糊糊,越说声音越小,江南连听带猜,算是弄明白个大概。
乳胶厂接不到订单,早已停产小半年,仓库里堆满的除了原材料,还有那生产出来却卖不掉的套套。
如果是别的厂子,工资发不了,还能把产品分给员工,自己出去摆个摊什么的,好歹能换几两银子,但这种···,怎么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计生办上门发都没人要呢。
厂里连在职带退休不到一百二十名职工,有些还是一家两代人都在,年轻一些的,出去打个工,做个生意什么的,好歹能找一条活路,但年龄大的,有拖累的,就只能靠政府了。
对政府来说,一百多人虽然不多,但本地这样的厂子不少,救哪家不救哪家?
领导们一商量,干脆,把这些扯市里面经济发展大局的厂子该卖的卖,该改的改,有人愿意承包的就让人承包···
乳胶厂,连设备带产品还有仓库里能生产三个月的原材料,做价一共六十万,第一年先交三十万,剩下三十万三年内缴完。
于是杜杜的老汉儿动了心思。
“你这···,是不是上次让我帮忙的时候,就存了心思算计我呢?”
江南的语气不怎么好。
钱多少是其次,但是被人算计的滋味却不好受,虽然眼前这丫头的性格挺可爱的,但那也不行。
“哪有?这是中秋节我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才听我老汉儿说的。”
“其实我老汉也就是说说而已,六十万,我们家把房子卖了,也顶多能凑二十万···,如果不是你刚刚让我创业,我也想不起来这一出。”
“嘿,那你的意思,这还是我自找的喽。”
“没有,没有,凑i巧了,完全是凑巧了。”
杜杜努力的装着笑得谄媚一点,不过没天分,笑容怎么看怎么像得意。
“你怎么知道我能拿出来一百万?”
“猜的。李大清说,春风十里是你开的,全国一千多家门店,一家你收一千块钱,也够一百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