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世界上还有一个人会让赵匡胤害怕,那一定是杜太后。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身为军人,常年不在家,教育子女的责任自然就落到了杜氏身上,《宋史》对此评价她治家“严谨果毅”,用这四个字形容,赵匡胤的童年一定不怎么温馨。
估计,稍有忤逆,就得吃上一顿“竹笋炒肉”。
人与动物的一个区别,就是受到社会伦理的束缚,对于子女来说,父母之命就是天道一般,不听就是大逆不道。
【当然,也有例外】
更何况,自幼在母亲的严加管教之下,赵匡胤身为长子(实则次子),承受的压力更大,畏惧心理更重一些。
就算你当了皇帝又怎么样?还得听当妈的话!
前脚,赵匡胤刚解决完朝堂之事,后脚,就被内侍宣召到了德寿宫。
一场改变命运的会面,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拉开了序幕——
事实上,杜太后病的很重,多日未曾下床,在接到爱子赵光义的来信之后,病的更重了。
信中,赵光义仅用只言片语,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紧接着话锋一转,开始了告状。
娘啊,我打算给你修建一个宫殿,好到光州来小住一些时间,修养身心,就扣下了几根木料。
娘啊,大哥就派人调查我、恐吓我,说是要治我的罪,很有可能,儿子的命就保不住了。
娘啊,爹死了之后,我很想在你跟前尽孝,无奈,大哥不允许,把我贬到这穷乡僻壤。
娘啊,现在大哥当了皇帝,他恐怕是容不下我了。
娘啊,咱们母子怕是没机会再见面了……
杜太后看完信件,差点翻白眼,强挣扎着起来,穿戴好太后朝服,让内侍去宣召赵匡胤。
亲娘召唤,无有不从。
赵匡胤是孝子,这一点毋庸置疑。
移步德寿宫外,赵匡胤心情忐忑,更兼忧虑伤怀,内外都弥漫着浓重的汤药味道,自己忙于政务,已经多日不来拜见母亲了。
入得门来,双膝跪倒。
“皇娘可好?不孝儿匡胤应召拜见!”
“……皇帝,还记得有为娘?”杜太后冷眼,“若再不召你,怕是要老身亲自去金銮殿拜见你了!”
赵匡胤汗流浃背,额头触地:“皇娘言重了,只因政务繁忙……”
“忙?!”
“儿子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