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就是“一朝为帝、从此疏亲”吗?也不是,赵匡胤不愿意传位给赵光义,原因有三个——
一是,赵匡胤从头到脚、一根汗毛都瞧不上赵光义!在他眼中,这个弟弟就是吃啥啥不够、干啥啥不行的废物,自己拼了半辈子积攒这点家业,真要给他那就彻底完了。
二是,赵匡胤要保全自己的儿子赵德昭!是,兄终弟及,让赵光义当皇帝,可自己儿子有长大的一天!赵光义坐在皇位上也不放心,怎么才能放心?当然是让赵德昭长不大!
历史上,赵德昭真就是被赵光义逼死的,在北伐契丹的过程中,赵光义化身全天下都知道的“高梁河车神”,自己跑的无影无踪,军中以为他挂了,就谋议让随行的赵德昭继承皇位。
等回到汴梁,才发现赵光义早就跑回来了,得知“拥立为帝”的事情后,赵光义大怒,可还没做出实际行动,赵德昭就畏惧的自杀了。
【唉,赵大啊赵大,你四个儿子,没一个成器的。该!谁让你欺负李煜!作者很狭隘。】
三是,赵匡胤虽然是武将,也是读过不少史书的,纵观古往今来,“兄终弟及”的王朝更替,基本没啥好结果。
譬如,晋安帝司马德宗与晋恭帝司马德文、宋少帝刘义符与宋文帝刘义隆、唐中宗李显与唐睿宗李旦、唐僖宗李儇与唐昭宗李晔……兄终弟及,在父权社会之下,根本不具备法理性!
而不具有法理性的事物,就一定是不稳定因素。
不是杞人忧天,这叫历史唯物主义。
杜太后冷眼旁观,她已然看透了这个儿子的想法,于是,祭出一招“釜底抽薪”。
兄终弟及,不是不具备法理性吗?好,那就赋予法理性。
“来人,传本宫谕旨,宣召赵普前来!”
“阿娘,要做什么?”
“不必多问!”
不多时,赵普急匆匆赶来,眼前一幕,让他脊背冒汗——
赵匡胤跪着,涕泪横流;
杜太后坐着,口角渗血;
内侍总管战战兢兢,跪在一旁磨墨。
小主,
“臣赵普,叩见太后,叩见陛下!”
杜太后冷声说道:“赵普,皇帝有些话要对你讲。”
赵普诚惶诚恐地应答,不由得瞥了一眼赵匡胤,这是什么架势?太后没让起来,大家都跪着!
赵匡胤无奈,值得亲口将“传位赵光义”的话,再说一遍。
赵普瞠目结舌,刚要叩拜反驳,就被杜太后阻拦了。
“赵普,这是皇帝的意思,你敢违背?”
“臣不敢!”
真是皇帝的意思,那就有鬼了!
“好,你在大宋朝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代笔写着誓书,最为合适。”
“太后,什么誓书?”
“自然是皇帝百年之后,传位于晋王!”
“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