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会战”之后,南梁皇帝萧衍采取“对外强硬、对内怀柔”的政策。
对外:在巴蜀→汉中→襄阳→悬瓠→寿阳→钟离→徐州的边境线上,布置重兵防守。
只要北魏军异动,梁军便立即出击。
钟离会战后的二十年里,南梁与北魏军队发生过多次中、小规模交战,南梁胜多输少,收回不少失地。
对内:皇族、外戚、世家、士族各得其所,都有生存发展空间。
官僚阶层利益有保障。
商业活动得到鼓励,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对底层农户减免赋税,休养生息。
文化、宗教事业蓬勃发展。
——南梁呈现平稳发展走势,进入上升期。
而北魏则不然。
孝明帝元诩继位后,于忠、崔光联合元雍、元澄扳倒高肇。
崔光是一介汉族文官,他吸取自家前辈崔浩教训,决不愿专权,也不出风头,以免给家族招祸。
当时,于忠是领军将军,掌管皇城禁卫军。
于忠出自鲜卑贵族万忸于氏,其家族历来都是拓跋家族铁杆盟友,几代人出掌皇城禁卫军首领职位。
他的老爹于烈在冯太后、孝文帝时期就担任领军将军,后来升开府仪同三司、车骑将军,在皇帝支持下将领军将军职位传给儿子于忠。
可以说,于家在皇城禁卫军这块,是元氏(拓跋氏)皇家最信任的倚仗,无人能撼动其地位。
因此,高肇专权时期,唯一搞不定的就是禁卫军。最后也是死于这个短板。
元诩继位后的朝局是:
皇帝年幼,胡太后垂帘听政。
其实,政务由高阳王元雍、侍中兼中书监崔光二人主持;军务由任城王元澄主持军务;领军将军于忠晋升开府仪同三司、车骑将军,负责皇城及京畿防务。
胡太后和小皇帝没什么实权。
元澄历经几个朝代,起起伏伏,早就是老滑头。他基本不关心朝堂上的事。军务按皇帝诏书指令办事。
他公开宣称:军队调动事务,只认诏书不认人。
也即是告诉胡太后、于忠、元雍、崔光等人:我只管执行命令。你们谁控制了皇帝,发诏书给我,我就听令行事。
于忠、元雍、崔光三人中,崔光早就依附于于忠。
所以,朝廷事务,就是于忠和元雍掰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