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潘筠看他,他立即逃过来,将要坐过来的两个村少年挤走,低声道:“潘师妹,你有何吩咐?”
潘筠恨铁不成钢:“多好的机会,你不传道在干什么?”
张惟逸一呆:“传道?”
“对啊,来都来了,你就不能传一下我三清祖师的道法心学吗?”
张惟逸:“……道,岂能轻传?这个看缘分的吧?这些人……”
张惟逸扭头去看他们,看了又看,皱眉道:“身上也没道性啊。”
潘筠:“你管他们有没有呢,你先传着,他们能学到多少,领悟多少权看各人,我们尽力便好。”
“不是,我们为什么要向他们传道?”张惟逸一脑门的不理解:“我们是过来历练的,管好自己就行,再说了,倭国盛行佛学,其佛学多从我中原学来,我们没必要跟和尚们抢道场吧?”
潘筠:“大森乡的港口,我打算掺和一脚,能赚不少钱呢。”
张惟逸义正言辞:“犯法的事我们学宫绝对不能做,走私海贸触犯国法。”
潘筠:“听说那附近有银矿,我决定在那山上修建道观,以此为掩护开采银矿。”
张惟逸一脸严肃:“天予不取,是为不敬,我这就去传道。”
潘筠叮嘱:“把张惟良几个都带上,这事先瞒住,等合适的时机再公布。”
张惟逸应下。
王璁已经和村庄的老人们打成了一片。
这些老人,每每发生战争和灾难时,会最先被舍弃。
不管是被迫,还是自愿,他们都从心里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
可以说,这与中国的孝和敬老有强烈的冲突,王璁不能理解,在场的大侠们也不能理解。
但,有一点却又是共同的,那就是除生死之外,老人们都被认为拥有更多的经验,年轻人们都偏向于听从老人的建议。
所以,只要一个村庄的老人偏向他们,他们就能带动整个家庭、村庄偏向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