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1章 羊马随征

风云1200 竹明昭曦 1167 字 1个月前

蒙古骑兵向来不以人数为衡量标准,他们几乎从不与敌方正面硬杠,绕后攻击敌方防御薄弱处。

这种作战方式的优势在于牢牢掌握着主动权,打乱敌方部署,让他们在被动防御和调动中主动展示弱点和缺口,然后给予致命一击。

对金作战,对西夏作战用得都是如鱼得水,包括我们也吃过大亏。

这个“迂回”不是谁都能学的,因为迂回作战有个前提,军队的机动能力要强于对手,而蒙古人恰恰就天生具备这方面的优势。

作为游牧民族,蒙古人不仅精于驭马和骑术,而且战马数量也非常多。

蒙古人出征骑兵人均携带三至四匹战马,除了分开托运个人装备,主要就是通过轮骑让战马恢复体力,进而保持高移速。

蒙古人在战时的推进速度大概是每日五十至六十公里,如果我们没有火车运兵,军队日均能保持二十公里就不错了。

而且这还不是蒙军的极限,他们在和西辽战争中连续行军7日,每日平均行军160里,饿了马上吃,困了马上睡。

就机动性而言,堪称世界第一,是其它军队难以达到这种高移速。

其实和蒙古对战,除了马匹方面的限制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后勤跟不上。

按历代中原王朝的军队北伐游牧民族的经历看,粮草、军需的运输是非常消耗人力、畜力、物力和时间的活动,尤其是在道路条件恶劣的环境下。

而后勤跟不上,前方军队不攻自溃,自古名将皆受断敌粮道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军队一两天高速突击没问题,时间再长就必须降低速度让后勤跟上,不然就没饭吃了。

而蒙古人另辟蹊径简化了后勤运输的问题,方法是“羊马随征”,将牛、羊等牲畜作为军粮。

这样“军粮”不仅能自行移动,还可携带军需物资,而且越野能力很高。

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后勤队伍的移动速度,还极大降低了后勤运输的消耗,因为中原王朝的部队运输人员消耗的粮食并不比作战部队低。

所以蒙古人的后勤运输效率,是这个时代其它国家特别是宋、金、夏的好几倍,也包括我们。

在蒙古人有个专门的机构“奥鲁”也叫“老小营”,专司负责看管物资,驱赶、牧羊随军的牲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