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太子跟我可是亲兄弟啊

连父皇现在宫廷内库的钱财,可以说基本上从太子那边弄来的。

如果选择站在太子的对立面,同样也很容易遭到父皇的嫌弃。

哪怕是魏王,也几乎不会在父皇的面前,去说关于太子的坏话。

“这次为何太子让你带回棉花,而不是把纺织机也带回来。”李世民随即问道。

李治微微一愣,但旋即神色镇定自若,面上仍挂着恭谨之态,开口禀道:“父皇,大兄遣稚奴带回棉花种子,实乃筹谋深远之策。”

“今时纺织厂所遇最大困局,便在棉花供应匮乏。纵有纺织机,若无充足棉花,亦难大量制出棉衣棉被诸物。”

看似是在问纺织机,实则李世民是在询问他跟太子的关系。

以前晋王听不懂,现在的李治已经熟门熟路。

稍作停顿,理了理思绪,接着言道:“大兄此举,意在先行解决原料之难题。待这棉花于各地广为栽种,收获丰盈之后,再添置纺织机,扩充生产规模。如此循序渐进,方保纺织厂可长久兴盛。”李世民微微颔首,示意李治继续讲下去。

李治见此,心中稍觉安稳,遂继续说道:“再者,纺织机虽为紧要之物,然相较棉花种子之推广,却并非当下最为急切之事。”

“且纺织机之搬运、安置,以及工匠之调配等诸事,皆需耗费诸多人力物力。而棉花种子轻巧易携,便于在各地传布种植之法。大兄想必是虑及这些缘由,故而优先命稚奴带回棉花种子。”

“至于未将纺织机一并带回之因,稚奴揣测,大兄或许是忧心纺织机之转移,恐生不必要之纷扰。如今纺织厂初创,正需稳固发展,此时若贸然转移纺织机,恐扰了现有的生产秩序。”

“况且,大兄亦期望能于当地培育出一众熟稔纺织技艺之工匠,如此,即便日后增建纺织厂,亦有充足人力可支。”

李世民静静聆听,目光深邃,令人难测其心思。

许久,缓缓开言:“稚奴,你对太子之意倒是剖析得颇为透彻。然朕有一问,倘若他日棉花产量丰足,纺织厂大肆拓展,太子可愿与你同享其中之利?”

李治心中一紧,深知此问干系重大,稍有答错,便可能惹得李世民不悦。

这哪里是在问自己,分明是在问太子如何对父皇。

沉思片刻,道:“父皇,大兄素性宽仁海量,重情重义。此番委稚奴以棉花种植推广之任,便是对稚奴信任有加、青眼相看。”

“稚奴深信,若将来纺织厂顺遂发展,大兄必念及兄弟情谊,妥善处置。况且,稚奴并非贪图财利之辈,唯愿为大唐子民谋福泽,为父皇分劳解忧。但能遂此心愿,稚奴便觉足矣。”

李治根本不敢去接父皇的话茬,转而说到了别的地方。

李世民微微眯起双眸,凝视李治片刻,继而轻轻颔首,说道:“稚奴,望你所言非虚,以大局为重。你且退下吧,日后若有关于纺织厂及棉花种植之事,及时奏报于朕。”

李治赶忙行礼,道:“遵旨,父皇。稚奴告退,祈愿父皇龙体康泰。”

言罢,便转身退出御书房,背后早已冷汗涔涔。

按照惯例。

李治自然没有直接离开皇宫,而是转到一处庭院内。

每次只要李治入宫,武曌那边就会得到消息。

从而让侍女春雪安排地方。

一如这次。

“媚娘,多日未见,甚是想念。”

看到武媚娘,李治感觉整个人都要轻松不少,心中欢喜。

武曌轻移莲步,盈盈浅笑,美目流转间尽是温柔:“妾身亦日夜牵挂晋王。瞧晋王今日神色,虽有疲惫,却也透着几分沉稳,定是在陛下面前应对得宜。”

武曌是个聪明人,知道在这个时候,李治最需要的就是认可。

果然,李治感觉很是满足,拉着媚娘的手,一同在石亭上坐下,缓缓道:“媚娘,今日在父皇面前,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父皇所问,看似寻常,实则暗藏机锋,稍有不慎,便可能惹得父皇不快。”

等李治说完后,轻轻拍了拍李治的手,柔声道:“晋王莫要忧心,以妾身对晋王的了解,晋王聪慧过人,又有妾身相助,定能逢凶化吉。可愿与妾身细细说说,陛下到底问了些什么?”

李治便将李世民询问太子为何让他带回棉花种子而非纺织机,以及关于日后纺织厂拓展太子是否会与他共享利益的问题,一五一十地向武曌讲述了一遍。

还有包括抵达洛阳,不得太子召见,待了许久,才给了棉花种子的事情。

武曌微微颔首,美眸中闪过一丝思索之色,片刻后,说道:“晋王,陛下此举,意在试探你与太子的关系,以及你对钱财的态度。晋王今日的回答,既维护了太子的颜面,又表明了自己的忠心,可说恰到好处。”

李治微微皱眉,忧虑道:“话虽如此,可我总觉得父皇对我仍有疑虑。如今宫廷之中,波谲云诡,太子与父皇之间的关系也颇为微妙,我真不知该如何是好。”

武曌轻轻靠在李治肩头,柔声道:“晋王,你无需过于担忧。陛下虽心存疑虑,但也看到了你的能力和忠心。且记住,在这宫廷之中,唯有步步为营,方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