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驼城

吾父耶和华 千翅万瞳 2342 字 21小时前

这一次,安条克与阿勒颇之间的双城之战,表现出中世纪历史上相当少的高效。

通常来说,战争双方,即便是各自宣战后,说不准也要磨蹭个小半个月,才能将军队组织起来,而后在各种地方对峙,调整自己的战略,最后不得不碰撞。

但安条克与阿勒颇之间还是太近了,十年期的和平条约也刚好要到期。

加上先前耶路撒冷方面对埃及的宣战,因此不论是阿勒颇还是安条克,都做好了战争爆发的准备。

再然后,安条克这边是主攻方,阿勒颇那边防守。

防守总归是要比进攻简单,由此一来也就顺理成章了。

安条克的主力部队,在战争的次日,便已经抵达阿勒颇城下,开始准备攻城事宜。

而阿迪勒这边,也并未固守孤城,而是将轻骑兵散出去,在一个更大范围里,试图维系自己对战场控制,并且向新月沃地更东方向的那些埃米尔求援。

甚至于,阿迪勒还向阿巴斯王朝派出了信使,请求援助。

由于耶路撒冷王国在中间的阻隔,战争期间阿尤布王朝反正是不能指望埃及能派遣援军合力作战的。

那么他的应对方式,也就只剩下拖时间、拉援军了。

其中,拖时间的主要手段,便在于利用更高的机动性,不断袭扰安条克的部队。

除去对主力部队的袭扰,关于后勤单位的袭扰,则更加重要。

毕竟,无论前线的士兵再怎么多,饿肚子打仗可都是不行的。

若是安条克军队为了搜寻食物,分出大量的小股人员寻粮,那么在阿迪勒看来就非常好了。

这意味着利用轻骑兵的快速机动,他能够在局部战场上发挥出优势,通过大量的小规模战斗,来削弱敌军、牵制敌军。

讲实话,这趟护送的风险要比罗杰所想的高许多。

安条克抵达阿勒颇,虽然说距离不远,但中间却要跨过40公里的平原地带,以及大量易于被伏击的丘陵。

这也是传统十字军,向阿拉伯半岛内陆进军时会遇到的困境。

即过于依赖海路运输补给粮食,自身就地收集补给的能力又较差,还缺乏足够的地方民众支持。

如此一来,自然就不能长期围困敌方城市,当敌军援军赶到,己方反倒是因为长期补给不够,军事能力整体下降,而后被击败并被驱赶。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中对大马士革的围攻也好,又或者1124年耶路撒冷鲍德温二世对阿勒颇的围攻也罢,都遇到了类似难题。

这是光明正大的阳谋,实质上也是看双方力量的对比。

具体到战斗层面,便是罗杰所面临的困境。

虽然说,安条克军队已经试图在沿途修筑兵站,可那并不足以确保粮食运输过程中,不会被轻骑兵袭击。

不远处丘陵地平线上出现的马队,就已经告诉罗杰他们要做好战斗准备了。

罗杰作为一个营长,其麾下总计民兵数量,接近六百,是四个民兵连队集结出来的。

除去这六百人外,又有大约百来名运粮队的民兵,以及大约四百匹骆驼或马匹。

如此众多的人马,前后拉出小三百米,规模浩荡,根本没法在平原或丘陵中隐藏自己的行踪。

当双方接触后,战斗一触即发。

不过,这并非说对方就多少骑兵蜂拥而出。

多数情况下,这是非常危险、且难以做到的。

事实上,在罗杰的视角里,他并不确定敌人到底多少。

对方是以大约20人到40人规模,结成一条团,从一旁略微起伏的丘陵上,以极快的速度快速下坡,弯弓搭箭并在贴进队伍的时候,抛射弓矢。

第一波接触的时候,罗杰这边没有足够的反应时间,许多民兵又是第一次上战场。

应对起来相当的手忙脚乱。

在罗杰的视野里,一连负责的那段防线,甚至可以说是一触即溃。

根本没有阻止出有效的防御。

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纵然对方数量颇少,军官就算及时下令,也因为士官群体数量严重不足,在马蹄的震撼下加上那二三十支箭矢,叫许多人慌乱不已。

不过好在营部的直属队,就在一连附近,随着罗杰的指挥,收拢住一部分溃兵,并紧接着向对方抛射出弩矢,阻挡敌人的继续进攻,并遏制住一连的溃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