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四章 读圣贤书,行圣贤道

若非此时正值天下已乱,生民离丧。

韩绍定下此北迁之策,定会有不少胸怀仁善的文吏冒死反对。

其实说起文人这个群体,有时候还真不好评价与定论。

他们中既有为了富贵权势,终日蝇营狗苟的奸吝小人。

也有面对屠刀自己打碎脊梁,甘为引路之犬的无耻败类。

可你永远也无法否认,他们中确实有很大一部分骨头比那些终日打熬躯体的武夫还要硬!

就算身着布衣,也掩盖不住他们胸中的热血以及那一抹怀揣着天下万民的崇高信念。

你可以笑他们天真,笑他们明明孱弱无力,却还要奋死抗争。

可在乱世之中,这些人却仿佛一盏盏耀于寂黯世间的孤亮星灯。

他们不灭,则就算这个世间再是黑暗,也依旧存续着一丝光明。

不可否认,当初选择北上冠军的那一群神都小吏,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抱着破釜沉舟,想要借此成就一番事业的想法而来。

可你要是说他们没有理想信念,却也不尽其然。

毕竟若非依旧心存有着那一抹天真的幻想,谁又能够真的舍弃手中的一切,选择远离神都的繁华,去搏这一丝虚无缥缈的希望?

神都小吏看似卑微,却也是这天下大多数芸芸众生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

……

“王君、楚君你们说……君上如此兴师动众,此事能成吗?”

好不容易处理完手中事务的官吏,得空闲聊间,其中一名官吏颇为犹疑道。

听到这话的王君呷了一口茶水,摇头笑道。

“你啊,就是喜欢杞人忧天。”

说着,顺势向着北方拱了拱手,这才道。

“咱们跟着君上也有些日子了,你们何时见过君上想做的事情不成过?”

若非亲眼见识过君上,他也不信这世上竟真的有人文韬武略皆是如此超凡。

其中武略就不说了,军中那些个匹夫明显更有发言权。

而且诸般堪称传奇的战绩都是明晃晃的,由不得任何人否认、置喙。

而文韬二字,在他们这些已经历经实务的文吏眼中,其实也不过是治世二字。

关于这一点,或许刚开始时他们还会抱着怀疑的心思。

可随着时日的推移,那位君上之前定下的诸多策略渐渐展露出成果,当初的怀疑有多重,如今的叹服就有多深厚。

有些人甚至渐渐演化出远比那些军中武夫还要强烈的狂热敬服。

“君上,当真是天纵奇才!”

这一声感慨,在场两人点头表示认可。

只是刚刚开口说话的那文吏脸上的迟疑之色,却依旧没有散去。

这让王君多少有些不满,觉得这厮对君上不够忠贞。

倒是一旁被称作楚君的那文吏看出了端倪,笑了笑便道。

“张君这是在担心,君上将如此多的人力、心力投入草原,来日可能血本无归不说,还会因此养虎为祸,生出肘腋之患?”

张姓文吏闻言,眼中一亮,顿有得遇知己之感。

“还是楚君懂我!”

说着,眼中浮现忧虑,感叹道。

“蛮族豺狼也!畏威而不怀德!”

“宣以兵锋之威,让之时时敬畏才是王霸之道,焉可信重?”

“而君上如今对乌丸蛮族……过于仁善了,实话说,张某实不敢苟同!”

他这话还是收着说的。

没敢直接说‘君上怕不是被那乌丸王族妖女蛊惑,这才定下此策’。

不过话里的意思,他却是表露清楚了。

按照他的想法,对于蛮族就应该不听话就打,打到听话为止。

怎么能将如此多的资源、精力投入到草原之上?

要是来日这些蛮族因此彻底开化,变得更加强大,届时岂不是一场泼天大祸?

不得不说,张君的担心与忧虑确实很有道理。

可王姓文吏却听不得这些。

在他看来,君上圣明无过,他们这些做臣子的只需听命行事,将手中的事情做好,克忠职守就好。

像张君这般提出质疑,他无法接受。

故而随即便是脸色一变,怒而拍案。

“闭嘴!君上之策,岂有我等臣子质疑的资格?”

“莫非你有二心?”

面对好友的这番指责,张君也是恼了,当即反驳道。

“为人臣者,弥君之过,乃是本分!”

“如何能称得上二心?你休要胡搅蛮缠!”

而眼看两位好友因为一句话突然翻脸,楚君也是哭笑不得。

于是赶忙上前打起了圆场。

一面安抚住王君,让他稍安勿躁。

一面对张姓文吏道。

“张君多虑了。”

“君上虽说过自己本为凡人之身,不可能凡事皆无过错,但此事……楚某觉得君上之策,方为定万世之策!”

这话的前一句否认了王君‘君上圣明无过’的主旨,而后一句则更是直接推翻了张君所有的担心与忧虑。

顿时让二人齐齐露出不满之色。

楚君这次没有安抚,只是径自道。

“君上说过,历来边患皆由内外之别而起,若无内外之别,混元一宇,便无边患一说。”

张君闻言,当即反驳。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区区蛮族,焉配与我雍人混为一谈!”

前一句还算在理,后一句则带着浓厚的个人情绪了。

当然,也不纯粹是个人情绪。

而是他这一脉传承的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