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碾压式进攻

第539章 碾压式进攻

战俘交换,总体上还算顺利。

好吧,还是出了一点点小意外。

当最后一批战俘交换完毕之后,奥巴气冲霄汉,破口大骂,要同朱老七拼命。

“朱常瀛,你个畜牲!”

最终,奥巴只放了几句嘴炮,却没敢冲过来。

当日的弹坑还在,这货不敢越雷池一步。

407人,有一半被掰断了大拇指。

好消息,骨头给接上了。

坏消息,大拇指只能微微弯曲,完全不受力。

这些人,都特酿废了,只能养马放羊,再也无法拉弓。

难怪这么便宜,原来在这等着呢。

奥巴是一天也不愿在这鬼地方多待了,当日便拔营启程,赶往别拉洪。

朱老七觉着奥巴脑子不正常,没弄死他们已经极大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应该说声谢谢才对。

可惜他没有,竟然还跳着脚的骂人。

过了两日,探哨传来消息,确定鞑靼大军撤走。

伯力上下无不欢腾,而朱常瀛也信守承诺,召开庆功大会,论功行赏。

升官发钱分发战利品。

忙忙碌碌中,不知不觉到了七月初。

各部散去,重归正常生活。

与此同时,各地灾情也陆续报了上来。

一场洪水,黑水两岸村屯牲畜、人口、房屋各有损失。

对此,所谓的萨哈连小朝廷能做的十分有限,但也不能什么都不做。

在大明两京十三省,大灾大难就是富商地主豪强壮大自身的机会,但不管怎么也好,确实能救助一部分人。

然而在边疆,则没有富户豪强可以依靠,只能依靠氏族自救。

可氏族自救的能力又十分有限,因为没有资源。即便有资源,也不会惠及至所有人。

就像那些拿了军功赏赐战利品的旗丁,那是他们的私有财产,不可能贡献出来分享。反而大概率会拿出来放贷,用其来牟利。

渐渐的,不同阶层就诞生了,而且划分越来越多,差距越来越大。

这是必然的,多年的执政经验告诉朱老七。人性是最经不起考验的玩意,原始社会的人人平等终究是一场梦。

几次会议,朱老七果断签署四条政令。

第一,以工代赈。

萨哈连七座规模城寨大举招工,扩建城寨。

第二,收养遗孤。

诏令各村屯如有孤儿,不论男女,可送至城内学堂集中寄养。

第三,招募士卒,补充兵员。

凡军功累积合格,粗通官话可以简略沟通之旗丁,自愿入伍,参军之后待遇与汉军等同,家属可随迁入寨。

第四,分发禄米,赡养孤老。

凡年满六十岁以上孤老,赐官米每月三十斤,令各牛录妥善荣养。

有弃老不养者,一经发现,负责官员以不孝论罪。

以工代赈,主要吸纳各村屯边缘人,横竖各城寨都在扩建,无非是个顺水推舟的人情,拉声望而已。

收养遗孤,既是为了救人性命,也是为了同化,这也是瀛州一直推行的国策。

征兵入伍,吸纳土着中的优秀者,这也是同化的一部分。

牛录虽好,但他却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氏族小团体,这玩意要控制规模,不断稀释。哪天不需要了,也容易逐步取缔。

发放养老金,这玩意也是迫不得已之举。

大明部分贫困地区有所谓花甲墓、瓦罐坟、寄死窑等陋习。

也就是人老了,没用了,被子女或者族人送去野外,最初几日有人送饭,慢慢减少,最后断粮,由着人等死。

这就是所谓弃老。

为了掩盖道德缺失,就会弄出什么神仙鬼怪的噱头来,比如山神接引,净身入轮回等等。

开国太祖爷从民间来,知道这些操蛋事,所以才给老人发禄米,对不孝定重罪。

后世人提到封建就各种不好,那是不对的,只是生产力落后,各种做不到而已。

北疆也一样,而且情况更为严重。

一些老人见家中食物匮乏,便会自行出走。当然,被背出去抬出去的人更多。

一些所谓道德君子把此类现象归结为人种或者族群问题以彰显自身优越性。

但其实并不是。

谁都会老谁都会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人类的共同愿景。

朱老七也只是将老祖宗的制度搬过来而已,没什么新鲜的。

粮食发放,至于能否入老人的口,那就看老人的人缘以及族人的良心了。

建孤老院?

暂时还没这个能力,瀛州本岛都还没有呢。

这期间,永宁来信,第二批补给送至,正在筹备分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