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那些所有关于成长的隐喻...”

这篇《十八岁出门远行》,他读了一遍,基本上不得要领。

他闺女读一遍居然就说懂了?

我老孟家难不成也出了个文学奇才?

嗯,李陀是笔名,他姓孟。

正想着,又听闺女说道:

“不全懂,但大概能感觉到,江弦的心和我的心是在一块儿的。”

“瞎说啥呢。”

李陀一听这话就急了。

“这是一个女孩能说的话么?人江弦有媳妇有家庭,你可不能对他有什么非分之想,你俩也不是一个辈分的人.”

这年头抓作风抓的非常紧,尤其是这个节骨眼上,破坏别人家庭,那可真是死罪一条。

“爸,你说啥呢,我怎么可能犯这种错误.”

他闺女有些无语,“我是说,我觉得江弦懂我们年轻人,他把我们年轻人的心写了出来,我想,他这篇大概是他的作品里面我最喜欢的一篇了。”

“.”

李陀这才明白他闺女意思。

又想起的名称:十八岁出门远行。

对呀!

这篇写的是十八岁的年轻人,他闺女正巧十八,难怪会和这篇产生共鸣。

所以,这篇写的是十八岁年轻人的心!

想明白这一切,李陀坐下来,重新翻开《十八岁》这篇稿子。

这一次,就像是掌握了打开保险柜的方式,再加上类同于江弦分析《乡村医生》的方式,重新来解构《十八岁》这篇,一切渐渐开始变得豁然开朗:

“我”想拿石头砸汽车,甚至想躺到路中央去拦车,像成人一样给司机递烟,认为他接受了烟就代表接受了“我”.

这些情节写的,不正是一个十八岁的人?

十八岁,在年龄上迈入成年,在心理上却还是一个充满童真的少年。

对世界充满了热爱,青涩的学着成年人的方式做事,又叛逆轻狂,做事没有分寸。

而当“我”奋不顾身为司机阻止抢劫苹果的山民时,司机却看笑话似的袖手旁观,当“我”遍体鳞伤倒地不起时,司机却偷了“我”的背包与抢劫者一起离开。

这些看似荒诞的事情,不正是十八岁的年轻人无法理解的残酷现实世界。

这些事情就像一颗炸弹,将十八岁的“我”的原本的价值观摧毁殆尽。

“我”在十八岁时怀着热情和梦想第一次出门远行,现实世界却给“我”当头一棒。

“我”想找一个地方歇脚,但离开家以后,只有车厢才是“我”唯一的庇护所。

“神了!”

“神了!”

李陀拍着自己的大腿一个劲儿的喊绝。

江弦太懂十八岁的人了!

他们满腔热血,可这个世界充满了掠夺与欺骗。

“我”奋不顾身地反抗,被打得“跌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最后在车厢里睡着。

这写的不正是青年人走向生活的单纯、困惑、挫折、尴尬.最后随遇而安。

“好作品,绝对的好作品!”

放弃掉以往的阅读方式,转换从心理的感受出发来阅读这篇文章,李陀能感觉到自己的所有情绪都在被这篇调动。

这是一种他从未经历过的阅读体验!

非常美妙的阅读体验!

李陀再也按捺不住,兴致勃勃的拿起笔,抽出一页稿纸:

“.

他见过美丽的夕阳,也见过丑恶的人性。

最重要的是,在这场远行中。

他打破了对世界的美好幻想。

也终于明白,只有往自己内心走,才能找到安宁和自由。

江弦的这篇适合在18岁和28岁的时候各读一遍。

18岁的时候读,会觉得江弦太懂自己的心,那颗遍体鳞伤也想闯荡世界的心。

等到28岁以后再次翻开这篇。

还是觉得江弦太懂了。

他太懂年轻人被世界伤害到遍体鳞伤的心。

以及18岁时看不懂的。

那些所有关于成长的隐喻,终于在28岁这年初见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