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郊区的外卖订单密度比较少,因此可以配合送餐无人机。
两套系统搭配起来,远距离的郊区使用配送无人机,近距离的市区采用天车系统。
既避免了无人机大规模进入城市的风险,又可以高效配送,同时减少外卖员的劳动强度。
如果未来机器人技术足够发达,还可以考虑让外卖员在办公室控制机器人,替代外卖员的近距离配送工作。
当然,江淼并不知道哪一种模式比较好。
反正海陆丰公司现在有庞大的资金储备,丰美外卖的实验测试,也就几百万元而已,对于海陆丰公司而言,简直是九牛一毛。
配送无人机和配送天车,在成本上其实相差不大。
别看配送无人机就一个无人机飞来飞去,实际上背后的配套成本并不少,比如通信基站、远程控制人员、控制中心等,这些配套肯定要跟上。
而天车系统的好处,就是不用基站和太多远程控制人员。
打个比方,无人机就类似于公路上的汽车,而天车系统则类似于铁路上的列车。
有专门线路的货运列车很容易实现无人自动化驾驶,但公路上的汽车要实现无人自动化驾驶,难度就直线上升。
因为这两个系统的变量不一样。
有固定专门路权的交通系统,其内部的变量非常少。
而那些没有固定路权的交通系统,其内部变量非常大,而且还存在很多外来侵入的变量。
无人机和汽车就是无固定路权的交通系统。
高铁、地铁、轻轨和天车之类,则是拥有固定路权的交通系统。
那些所谓的无人驾驶汽车,别看吹得天花乱坠,但只要进入真正的公路系统运行,一样会出现交通事故,原因就是公路系统没有办法封闭运行,也没有办法禁止行人、动物、有人驾驶汽车的进入。
算法再牛逼的自动驾驶系统,都没有办法百分百判断公路上的全部情况。
只要人类出现在驾驶位上,就代表着无限的可能。
什么疲劳驾驶、酒驾、怒路症、新人杀手、女司机、故意别车、飙车、自然灾害之类,但凡遇到这种情况,人工智能也不可能百分百的合理应对。
最后还是要通过人工介入。
可是人工介入需要时间。
有时候一次严重的交通事故,留给驾驶员的时间就几秒钟。
请问一个刚刚启动强制人工介入的远程控制人员,可以在几秒钟内判断出眼前的全部情况吗?
答案不言而喻。
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就好比你在办公室里面坐着喝茶,突然空间跳跃到高速公路的汽车驾驶位上,眼前是几辆已经失控的汽车,你可以瞬间做出正确的判断吗?
换谁,谁懵逼。
至于靠AI自己识别处理,等AI计算好,估计黄花菜都凉。
很多车载电脑的算力根本不够用,必须靠控制中心的算力补充,数据传输需要时间、计算出比较好的策略也需要时间,一来一回就需要几秒,甚至十几秒。
可是有时候交通事故根本不会给你几秒的时间,几乎就是一瞬间的事情。
除非可以强制要求所有的汽车都只能使用自动驾驶,而且还是在同一个自动驾驶AI中心的管控下,才可以最大限度增加无人自动驾驶的安全性。
无人机也是同样的道理。
现阶段根本无法实现无人控制的无人机,这些无人机都需要专业人员远程控制。
只要是人在背后控制,那出现事故就是一个必然的事情。
江淼虽然看好天车系统,但是他没有阻止丰美外卖测试配送无人机系统。
毕竟未来的事情谁说的准。
万一哪天AI性能更进一步,芯片算力获得进一步的提升,说不定无人机就可以实现真正的无人控制了。
作为一个大集团,在投资技术的时候,最忌讳一条路走到黑,比较好的策略是多头下注。
小公司才喜欢赌。
大集体是我都要。
东瀛和赛里斯在新能源产业上,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东瀛就好比小公司,他们的资源只够支撑一条技术路线的投资,因此他们选择赌氢能源。
赛里斯体量大,就选择多头下注,同时避开了东瀛在氢能源领域的专利壁垒。
最后就是东瀛一败涂地。
(本章完)